我两岁时,刚刚会讲话就开始学英语了。
我七岁时,想报名考入七宝外国语学校,面试时,一个英语单词也说不出来,考了6次,都没有考中。
我上小学时,每个礼拜上3个小时的英语课。
我小升初时,首字母填空一个都不会做。
聪明的,已经发现了:我的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有点成反比的样子。但请你读读之后的故事。
六年级时,我每周只上2个小时的英语课,但我上的是“中考英语班”从来不叫单词文章,只教套路与语法。若让新东方的老师过来看,简直回大骂“没有人文情怀”。
一年的时间里,我的英语成绩从班级30几名,变成了第四名。
再看个故事。
六升七时,一个暑假,我跟着中考班刷了一整套的二模卷。
开学了,我霸占班级英语第一的宝座半学期之久。
聪明的,已经发现了:我的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且产出率太高了。
好,请你继续看一个故事。
七年级上升到七年级下的一个寒假,我放弃参加中考班,追求我成为“ESL speaker"(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梦想,报了各种口语班,买了各种词汇书,制作了2000多张单词卡。然后,我的口语水平提高迅猛,单词量突破5000大关。
一开学的摸底考,我从第一名的位置,掉回了30几名。
聪明的,你又发现了:我的投入与产出又不成正比了,有点成反比的意思。
以上就是我半年以前的所有英语入门历程。
我自然有想说的东西。
拿回英语摸底考试卷的那天晚上,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看着卷面:首字母全错,语法错6个,其它全对。也就是应试教育的精粹内容我全都败下阵来,其它部分都做的很优秀。我明白了:从我两岁到小升初中间的10年,我努力的方向错了,我没有朝着应试教育想看到的方向努力。而六年级到七年,我功利了一把,应试了一把,所以取得了成功。
什么意思?
英语的入门,首先要做到定好位。我从两岁开始学习英语,这很好,和起它那些出国留学的孩子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面。而升小学的时候,我却一心想着考上挂着”外国语“旗号的”应试魔王“——七宝外国语小学。没有保持那个往出国方向的路线,开始偏爱应试,可应试并不偏爱我。怎么办呢?小升初的时候,打击报复呗,和应试绝交,上十分经典的《welcome to English》系列课程。又回归了国际的路线,幸好还来得及,有机会出国。到了三年级,学校里开始教语法了,成绩一下子下滑许多。怎么办?不能掉面子呀,于是偏离轨道选择了”SBS“教材。
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在此的过程当中,我的定位在不断改变,并且游离在”出国“与”应试“之间。所谓”里不打一处使“便是如此,10年的英语学习,到头来,胜似一场空。
但同时你看到了,步入了初中以后,我再也没有往出国发展的念想了,专心致志应付应试教。只有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不过之后又有一段时间萌生了出国的念想,又失败了罢。
所以,从此以后,我出国游学的机会也不要了,美剧英剧都不看了。英语口语还在练,但练得少了,反倒是VOA还是天天在听,因为对考试的听力有帮助。为什么?因为我英语学习的定位终于确认下来了:为中高考、四六级考、基础口译考试而学英语。与外国人愉快地交流是一个附带的美好愿想。
你会觉得我功利。但是这是我的策略,我已经凭着这条定位踏入了英语初学的道路,你呢?你是还在大门口徘徊吗?如果是,那么请听从我用10年金钱和童年时光换来的中肯的建议吧。
当然,这话不仅仅是对我身边的同学说的。对所有人群都是适用的。记住:一切的学习都好比输入,一切的输入都是为了有产出,一切的产出,都是为了达到你最终的目的。
你想成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商人,马云可以给你很好的英语学习建议,而俞洪敏则不一定。
你想成为一个外交舞台上的翻译官,那请考基础口译吧。
你想成为一个厉害的英文作家,多读些英文原著。
你想看懂自己领域的英语论文,请教书店里铺天盖地的术语辞典吧。
若你只是享受英语给你带来的乐趣与逼格,好,你很出众,到外国语大学去吧,那里词根词缀的研究需要你的加入。
好吧,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拙见,废了些时间才写了出来,虽然有些啰嗦冗长,但毕竟真情实意地供出了我的学习历程与本真的看法。期待你的批评!若你觉得有收获,亦或有同感,那请动动手指在下方赞赏,以表赞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