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是否能够邀约成功,电话营销,或许并不再起关键作用了,虽然,看上去,好像是电话邀约成功的;
事实上,我们经营某大件产品A,当一些群众有这方面需求的时候,这些群众,首先,就会在网上查询产品A的蛛丝马迹,试图找到合适的、去深入了解;当群众看到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产品A,会主动进入产品A的流量入口,这个时候,就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客户;如果这个客户对产品A的印象较深一些,就有可能跳转多点几个入口,所以,一旦数据显示某客户在多个入口进入,则可初步判断有意向;假如客户点了明确的预约入口,那意向无疑了,省去电销&销售嘴炮环节,直接进入专业服务;
(附加一个小观点,如果这个时候,公司的IT系统线索截留出了问题,客户在不同地方点击了广告入口,同时让电销和销售接到了客户线索,同时对客户发起了邀约/产品确认,这个时候,客户的归属,不同的电话人员,就会产生业绩归属的争执;但是,私以为,本质上,对于公司而言,这个客户愿意面谈、愿意试用,功劳既不属于电销、也不属于销售(但是组织架构存在,还是得有一定的说法,不展开细谈);而对于公司较高层决策者,需要设计的是,收集数据、做有价值的分析、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找到目标客户。)
在群众在做谨慎的购买选择时,一通电话,显得很低效;与移动互联网相适应的,是明确的文字,详细的清单;明确的产品属性,加上一点点语音沟通,才有望达到最好的效果;
广告推广,群众看到的入口,就是他以为的——
群众信了你的入口,成了你的客户线索;你打的广告,请不要欺骗他;
仔细分析你产品的特色优势,设计不同的入口,好好标记,这样,你便可以不费力地知晓客户的初步意图,方便制定策略来跟进(哪些是有很大程度的匹配、哪些可以在特定方面好好强化客户认知、哪些只能先试着维系……)
而笔者如果作为一个群众,也希望,在需要某种产品服务的时候,找到的入口、能够诚不欺我;接到的电话,恰恰是我期待收到的。
这个阶段,企业对电销仍抱有超于实际的过高期望,而群众、对陌生电话抱有强烈的抵制,这种状态,是亚健康的;希望多方能越来越多意识到诚信的重要,让电话重新变为沟通彼此需求双方的优质纽带;
职场商业,诚信立身;
消费群众,宽容清醒;
(PostScript:甚至,你接到的可能是一个紧急电话……如果这个社会充斥欺骗与抵触,你挂掉的,可能是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