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仪叟一生劳碌,至于中国近代历史有40年与之不可分割。读他生平事务,看其所书“挟山超海”句,不免敬重他负重忍辱、却欲达彼岸的精神。
李氏所处的时代已经注定他要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他确实是为有识之士所认可,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在政见上与之相左,但是也着实为他的才气见识所折服,也为他的境遇而慨叹。
(2)
一个人可以改善自己,却真的难以改变他所处的时代。所以,李文忠负重前行,未免遭遇挫折种种;然而,也因为能前行,而能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与尊重。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他得到的是免去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位,全体军机大臣上折子给皇帝,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说不西化虽不全对,但是这是国人对其为人的认可。
历聘欧洲时,他得到的是各国最高礼节的接待,这不是因为他能签订卖国的条约,乃是因为其能尽一人之力为国争取利益而示敬意。李在英国为了废除鸦片贸易,与英人据理力争,怒形于色,被当时《纽约时报》评为“中国的政治家们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热爱和平的精神”。李在美洲谈到排华法案时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对外他是一个尊重自己民族的人,也借此获得了别人的认可。
(3)
我曾与一位挚友请教为人处世之道。挚友答:“人自贱则无敌。”反其意而行之,则是“人自重则难行”。尤其是李氏所处的晚清时代,人民生活艰辛自不必说,又有列强入侵国土,瓜分民脂民膏,国力羸弱,想要自重恐怕还真是不容易。况李氏是代表弱国与强国周旋,既要保全利益,还要保全体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到了签订《辛丑条约》后,又有俄国欲强迫其让利,他气恼交加,竟然大口吐血,死不瞑目。因诸条约深负国人重谤,倍受外强欺辱,其内心何其苦也!
我不能为他受诸人认可而认可其所做签约之事;也不因其做过有损国家利益事而否认其为人。在他做事的时候是顶着诸多压力而进行的。然而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都没有能阻止他努力向前的脚步。这实属难得啊!他在古稀之年仍然历聘欧美,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开拓道路,不能不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当他在美国遇到美国人寿保险的西华德时问道:“使者之寿,可托贵公司承保否也?”西说:“按照公司定例,如中堂者,不敢承保。”中堂说:“以余年迈而保不住耶?”相与大笑而别。(对话摘自《聘美记》)相信在大笑过后,李自当感慨人生如梦,华发银须,无缘染墨。然其步履仍健,行走在人生路上,力排众议,为自己理想奔波,不能不说其意志坚韧。
(4)
人生一世,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事,不如意人,不如意环境……诸多种种。能抱一己之志,力排诸难,壮行不已,就是难能可贵了。他在当时,受到种种非议,受到处处逼迫,也算是不如意了。令人惊诧的是他也竟能隐忍不发,以待他日乾坤逆转。其忍耐力与人俱老,时间长河大浪淘沙,闪光足金成色不减。难怪他有一批粉丝!
纵观历史,坚忍不拔者、才情四溢者、正义凛然者、圆滑世故者不计其数,然而却单单由于突出了一面,而落得或命殒黄泉、或触怒龙鳞、或革职遭贬、或遗臭万年。能守其志而学养兼修者少。李氏也不例外。他被梁评价为“委靡因循,畏首畏尾,无所成就,斯可谓庸臣也矣”。但是一个这样的庸臣竟然也支撑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可称得上是庸臣中的不庸者了。
(5)
想我辈所处,除担任重任者不论,为家事俗世所累者多矣,能力撑各种压力,奋勇向前、谤誉不惊、深谋其志者,也可以称为不庸者。
能有挟山超海之行,当然是很难;单有挟山超海之志,也实属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