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大致是这样的:先提出一个社会现象,引发大家思考背后的动因;然后介绍心理学实验方法再接着总结。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因为它好像给我的思维挖了个坑,这么多实验,分明是要我自己去整合所有的认识。诸多社会现象其实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认知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各种现象和认知后的形成原因。
“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新年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可以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韧性。”
“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比那些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绝望的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发对利害的关注。”不能盲目乐观。
该如何面对失败呢?作者提到了趋均数回归原理: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许是将要发生转折,或者将要发生改变的时刻。
对完成某件事情的积极强化更有效会更加减少负向效果,因此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对成功的渴望和期待,维持一个良好的正向的情绪是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我们的社交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建构。
社交信念同样也可以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别人对我们的偏见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们对朋友的责难做何反应,取决于我们对其作出的解释。取决于我们把它归咎于朋友的敌意行为,还是归结于它糟糕的心情。
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影响我们的恐惧心理(…是否危险)、印象(我能否信任它)以及人际关系(它是否喜欢我?)
即使大多数人表现出某种行为,那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旦我们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偏转到了对“应该如是”的说明陈述时,我们便把自己的价值观纳入了其中。
我们对其他人的判断基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行为。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和由此发出的言语和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境。而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态度和特质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通过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否富有、聪明或矮小。
我们周围的其他人会帮我们树立富有或贫穷、聪明或愚蠢、高大或矮小的标准:我们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
相比于把自尊建立在品质等内在因素上的人,将自尊建立在财富,外貌等外部因素的人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乐观主义在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安宁方面确实 比悲观主义强得多。但是成功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对厉害的关注。
当刻板印象是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的时候就会出现偏见
偏见产生于:社会地位、社会情景、挫折感(希望自己所在的群体可以高人一等)
社会同一性越重要,对群体的依恋就越强烈。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人与人之终生的相互依赖性使得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生存的核心。
以前,无论是在自己试图说服他人还是在别人说服我的时候,自己的头脑里只有去压迫、灌输,没有包容,一味地想要输出自己的观念。第七章书中一处的观点提醒了我:对手试图不断重复他们的观点,并罔顾我们的观点来反驳我们,这只不过是幻想罢了。从说服他人的角度讲,不了解别人的想法就无法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为什么认为他人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不同就一定意味着与自己的观点矛盾呢?倾听与接收的耐心、包容能让人接收到更多的思想与信息。于是我现在改变了曾经的观念,让自己学会包容,被说服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接纳更新的更好的想法,让自己“开明但不幼稚”。
做更好的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了解他人。
读《社会心理学》的这半个月让我学会了端正自己的态度,因为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也会作用于态度。切切实实的改变需要对自己有个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