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的来讲,驴得水是一个以喜剧的题材来讲述一个悲剧的故事。一群老师在一个偏远的山区支教,这里极度缺水,水都是一头叫驴得水的一头驴走二十多里的山路拉来的,但是由于上级不给他们补贴,他们就把这头驴得水谎报成一名叫吕得水的老师。
为了瞒过特派员的检查,他们不得不编造一个接一个的谎言。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由于他们自身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整个主意是孙校长出的,可以说整个事件的起因都是孙校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他谎报吕得水老师的理由是希望成为一名教育家,希望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是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不能掩盖他自私的本性,以至于后来甚至让自己的女儿做出一些牺牲。
裴魁山,剧中最典型的的反面人物,从头反倒尾,从不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一到结账就去厕所,向张一曼表白失败后,此人阴暗的一面展露到顶峰:我得不到你,我就要毁了你!他对张一曼说尽了极尽羞辱和难听的话,可以说,张一曼的死亡,他至少有一半的责任。
张一曼,是影视剧刻画最多的一个人,也是一个性格最“开朗的”一个人,而却恰恰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唯独这一个,最后却用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或许直接的原因裴魁山和铜匠各占一半,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她自己。张一曼向往自由,不喜欢受到拘束,一直在努力过她想要过的生活,但遗憾的是,正如前文所说,她没有与她想过的生活相匹配的心境,没有能够从容应对她向往的生活方式会给他带来的垢言垢语的能力,她并不是真的像她自己所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只是减掉头发之后便疯掉了。
铜匠和她的老婆,应该是剧中最具讽刺效果的人物。或许是讽刺所谓的“教育”。他和裴魁山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没受教育之前,他算得上是一个淳朴的人,但是后来发现被张一曼“利用”之后,他选择了报复,这个时候他已经接受了所谓的“教育”,但是这个教育并没有丝毫改变他的那个小村民的形象,对张一曼的羞辱,得理不饶人,得寸进尺咄咄逼人的形象瞬间使得他原形毕露,使得铜匠的形象瞬间low到不行,尽管他占着所谓的理,但是那个形象还是让观众恶心到受不了。而给观众一个泼妇形象的铜价老婆,却说了一句集聚讽刺效果的话:“你们才是牲口呢。”
周铁男?最戏剧的人物,倘若最后那一枪如果真的打死他的话,那么他留下的必定是一个形象高大,不畏强权,敢作敢为的大英雄形象,尴尬的是,那一枪没有打中他,他没能做成英雄,也正是这没能打中他的一枪,让他变成了狗熊,他变得胆小怕事,对特派员唯唯诺诺,以至于终于和孙佳出现裂痕,分歧。
孙佳,是剧中一个从头至尾都保持着本心的人物,虽然最后迫于父亲的恳求,也做了违心的事,但最终忍不忘初心,去了延安。或许是由于年轻,或许是因为涉世未深,最后洒落的一箱子弹力球预示着她与周铁男的缘分已尽,他们终于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特派员,很具代表形象,很会搞面子工程,谎称从英国回来的,调查冒充英语老师吕得水的铜匠,被张一曼识破,结果铜价的几句山里的方言,他误以为真的是高大上的英语,并对之大家褒奖,毕竟,不能让他们知道:我没有听懂。
美国人,他的出现使整个剧情反转,使得这个事情再也瞒不下去,也使得每个人的另一面展露无遗,所有人的面具都被自己无情的摘下,他们都想要体面,都想要优雅,但是最后都像一个个小丑似的赤裸裸的暴露在人前,将任性丑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搁在现在,这部电影给我们更多思考的其实是,其实这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没有什么英雄,也没什么所谓的好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了这一点,可以利用,牺牲他人,当然,这一切都要不动声色的在面具下进行才行。不同的是,电影到结局,这个面具会被摘下,而在生活中,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