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表情丰富的木偶头真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特别是泉州木偶,已经传承千年,更是名扬四海。那么你也和我一样好奇他们是什么来历吗?一起来看看吧。
木偶,古称傀儡,起源于远古用作殉葬的“俑”。据古籍记载,从汉代开始,这种“刻木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就已形成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了,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
木偶头又以泉州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形象生动传神,在国际享有很高声誉,被国际上誉为东方艺术珍品。他制作的木偶头像,被称为“加走头”或“花园头”,被国家当作一级文物保管。50年代起,“加走头”、“花园头”开始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江加走的木偶头又到罗马尼亚参加国际木偶节,遂名闻国内外,被国际友人誉为“木偶之父”。
但时至今日,江加走一生创作的1万余件作品中流传到今天并保存完好的却极为罕见。今后木偶头的传承又该如何呢?一个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平台:蓝海云平台,找到了江加走木偶头的第四代传人黄雪玲,拍摄了泉州故事系列短片之《与木对话——泉州木偶头雕刻》。
黄雪玲介绍说:“江加走比较会挖掘人物形象,他制作的偶头形象特征比较明显而且也比较生动。”江加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媒婆》,是根据我们民间的媒人细致观察得来的。
黄雪玲的父亲黄义罗是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从14岁开始,黄义罗师从木偶头雕刻大师江朝铉,细心钻研传统技艺,他既是江朝铉第一个的徒弟,也是最后一个还坚持这项手艺的徒弟。
黄义罗:“他的心中只有木偶头,木偶就是他的生命”。
黄雪玲称,从小时候对父亲有记忆有印象的时候,父亲就很少休息,几乎都是在刻桌上看到他,父亲与雕刻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刻出的木偶头才会有生命。黄雪玲说:“爸爸创造力非常强,他师傅那代有280种木偶角色,到我父亲这代已经有480多种角色了。”
黄雪玲:“雕刻的过程是跟木头的对话”。
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大师们十几个日夜的心血,饱含着对工艺传承的最高敬意,无论是最基础的打胚,还是最细致的描眉,黄雪玲一家都始终坚持着纯手工制作。用她的话说,纯手工制作时作者和作品的对话。作者通过手工将个人情感和对角色的理解融入作品当中,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更鲜花,这也是为什么江加走木偶头比市场上机械制作的木偶头更有生命力的原因。
泉州木偶头雕刻,这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色彩。希望借助蓝海云平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白泉州传统技。蓝海云将国际传播事业视为己任,带领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