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当然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因为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 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了与唯心主义相同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 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2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大的方面
(1)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包括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以及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美好
(2)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是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究其原因,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