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第一节专业课,老师便抛出一个话题: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团火,只是有人被点燃了,有人还没有。那么,点燃你内心那团火又是什么呢?
若在社会中,还谈及“梦想”,人家多少会觉得你过于理想化、幼稚。然而到了大学里,“梦想”一词却总在人文课堂被反复提及。这是大学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亦或是大学在真正履行其教育职责,真正关注每个人个体生命成长呢?
这几天,我在阅读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优秀的绵羊》。谈起这群世界名校的天之骄子,他说:当前美国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又充满了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他们将成绩视为自我价值评判唯一标准,因此常在自大与自卑中来回焦虑;他们热心公益、参加课外活动、修双学位,但这些只是他们进入所谓“成功”人生、高薪职场的跳板.......
这些文字无不让我共鸣。这难道不也是今天中国教育的现状吗?
我们的青年在所谓的“好学校、好工作、好婚姻”的标准“好人生”轨道上亦步亦趋。每个人似乎对于成功都是同一标准的功利,并为这个标准不尽余力。但同一个标准定义下的好人生真的就是一个让人感受到快乐幸福的人生吗?
那为何今天会有那么多青年感到迷茫、不安、恐惧、孤独呢?是不是因为我们过的是别人给我们设定好的人生?并非是在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我要考高分上大学”、“我要从商从医”、“我要......”这些是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在我们学会思考“我们要什么”之前,别人给我们思想灌输的“我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先生说: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合适的教育;是德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发展;是激发学生潜能,给学生赋能的教育;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身心的教育。
但如今我们学校教育依旧将重点放在如何考一个好分数,从而考上一个好大学。是学校的错吗?我们的父母也同意教育该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却依旧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孩子,甚至给他们制定满满的学习时间表,只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是父母的错吗?
也许,他们没错。
因为中国目前教育的评价机制依旧唯分数论;因为中国目前职场晋升依旧以文凭为重。古往至今,读书,是大部分青年人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上升通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根深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只要这个通道保有其唯一性、重要性,教育就会有其功利性,通道越狭窄,功利性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谈梦想,不就显得特别幼稚可笑吗?
但是,没有梦想,人跟咸鱼又有什么差别呢?我们挣扎、努力、奋起,只为过一个由他人定义自我的随波逐流人生吗?即便最后真的拥有了光鲜亮丽的权力、财富、声望,但自我内在只是一个空壳,那外在的这些又有何用呢?
梦想,在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它什么也不是;然而,当你思考它是什么时,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因为找到了梦想,我们这个一生仅过一次的生命才真正过活,而非活过了。
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永远选择我爱,爱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