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1
昨天我们畅游了人类的学习史,今天我们面对镜子审视自己,我有哪些不得不学习的理由?
在“不得不”这个语境下表述问题,似乎潜在意义是说,我们是在被动学习,是被什么力量force着,没有内生的动力。我更愿意把它表述为“我想要去学习的理由”。
回顾校园生涯,我从没有想过学习是被逼迫的,我愿意学习并以此来逃避做别的事,或逃避别人给我其他的要求。从小到大一路重点念书上来,我没有受到家人和老师的胁迫,相反地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等生的“特权”。在学生时期,学习好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少年儿童最重要的标尺,远胜于我是否热爱劳动,是否遵守校纪,是否帮扶弱者,是否宽容谦和......在我叛逆的青春经历里,学习是可以交换“自由”的砝码。那么一旦离开了校园,这种交换不复存在,甚至渐渐成为社会人以后,我们发现社会法则中交换“自由”的砝码也可能是权力与金钱。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质疑着学习是否有用,功利和浮躁的社会表象给“读书无用论”制造了滋长的温床。
参加工作这些年,我依然在学习,有两个明显的心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职场前三年,我埋头于工作技能学习,包括一些情商和沟通的软技能,这样的学习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职场人,成为某个小领域的专家。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如果把企业比作高速运转的机器,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已经变成了螺丝钉,从校园到社会,仿佛是一块金属打磨成工业制品,我们首先要学着去做一枚合格的螺丝钉,把自己标准化/职业化,并以此为圆心落脚,画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圈。
第二个阶段是在工作五年以上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拓展知识的边界,如何形成自己的处世标准和价值观,因此开始关注跨界学习和知识维度拓展类的学习。这时的学习是为了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宏大的宇宙与渺小的自己之间找到共鸣和联系,尽可能地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走过更多的人生经历,直到内心平和,“天地为万物之逆旅,日月为百代之过客”,处事准则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我学着去总结和应用实践经验,去摸规律,去体会化繁为简,去预判环境和采取措施,成为一个“聪明的”机械零部件。
总结一下,我学习的理由。
1.少年时代:达成成就、交换自由
2.职场初期:打磨自身、专业度提升、形成社会价值
3.职场中期:拓展边界、满足好奇、提升思维能力、形成处事标准
在我预期的职业规划里,应该还存在第四个心理阶段——为了输出和影响力而学习,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厚积是为了薄发。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习的理由当然在不断变化,随着成长就需要通过学习进行不同的赋能,同时每一项能力又反过来对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认为,每个人的思维特点、所处环境不同,将产生无数种学习的理由,每一种能将学习引向目标和成果的理由,都可以称之为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