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平凡而又普通,没有惊艳的高颜值,没有突出的睿智才华。
我们,八岁的时候妄想着成为那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从未想过,十年之后的自己,会是如此这般不出众。
如今在一般的生活里,过着一般人的日子,我们安慰自己,说,即便不是一个佼佼者,那能不能不要这么普通。
我也曾这样想过,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那个机会,可以让我觉得我的存在,不是黯然无色,起码还能发出亮光;可以改变我这条咸鱼的生活轨道,不用继续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生存。
我尝试过很多办法。会想要学习乐器舞蹈绘画,让自己有一艺之长。参加各种杂七杂八的比赛活动,给自己加多几项荣誉光环。还坚持畅游在知识的河流里,给自己咸鱼翻一下身的机会。
最终,我半途放弃其中一些努力的办法,因为在挣扎中,我明白了自己应该确立的是怎样的方向,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努力。知道了自己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怎样的改变,我还是一个普通人。
众人皆凡人,就算你半夜修仙,第二天醒来,你不但发现自己没有成仙,还有得了个超重的黑眼圈。真是得不偿失啊。
因为比较,我们总认为那些被掌声环绕的人是那么的出众、那么的光彩奕奕,那么地令我们羡慕。
但,即便是在聚光灯下耀眼的明星、名声显赫的富豪、妇孺皆知的各类学家,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一样有相类似的人体构造,一样本能地吃喝拉撒睡和放屁,一样有作为人所想要得到的关怀和照顾。
在一场职场不好混的脱口秀里,马骁直言不讳地说,马薇薇,在很多人心里,她是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女神。但是马薇薇也是人,她也要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也会放屁。
马骁告诉我们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当你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你就会明白自己和全部人一样,都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普通人。
那些一夜暴富的妄想,一举成名的痴念,经久不衰地侵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知之明。
段林希曾从一个普通的酒吧驻唱到超女冠军,她一举成名了。之后呢?她膨胀了,以为成名之后得到了所有的掌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声望和荣誉。然后呢?她落魄了,既融不进名星的娱乐圈子又走不入平常人的生活。后来,她来到了《奇葩大会》告诉我们,一举成名之后,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不能自以为是地膨胀。要学会存钱。
段林希在自己原有的圈子里微弱地发着光,这道光在一场比赛中让她“闪瞎了眼”,一举成名,花环萦绕,又让她跌入谷底,穷愁潦倒。
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和其他的普通人一样,学会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存活。
别让微弱中的光闪瞎了眼,而是用它来照明。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普通没有作用,说自己这般平凡地存在没有意义,那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够充实。
就像,当我们知道现在有些九零后母胎单身至今,而五零后已经开始早恋了。面对这一现状,九零后除了突发心肌梗塞,也就只能强烈建议老师给五零后加作业,让他们好好学习。如果把早恋看成普通,把作业当做充实。那些小孩要是被众多的作业包围,那他们想要早恋,也没时间瞎想了吧?
虽然这样的比喻不太恰当,但能把那样晦涩难懂的道理作出这样的浅显易见的比喻,我其实已经尽力了。
问题来了,我一直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学校和大部分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恋爱呢?情窦初开,你喜我欢,不是很正常的情况吗?怎么非要说成是早恋,还明文禁止。那些在一起上下课、一起努力学习中相互喜欢,通过恋爱的方式来促进对彼此的了解,得到彼此的关心的爱护,不是挺好的嘛?
好了好了,我们正回来。(有时间我们还可以一起讨论啊)
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到充实,能够使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上,而不是在相同的普通里张望别人的生活,复制别人的模式。
明白自己不过是人群中普通一员,了解并接纳自己所在的状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生存发展、去为自己的理想浪迹天涯。别人已经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了,还不努力吗?别苦恼难得的普通,收拾行李,快马加鞭吧。
我喜欢这样普通的自己,在普通的生活中,有着自己追求和理想。
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