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续)》6.“竹林七贤”的出身 作者 向明

6.“竹林七贤”的出身

作者 向明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不是名门出身,就是“官二代”,没有一个是“农民的儿子”。那时的门阀制度很严重,也没有科考制度,当官主要靠推荐,即举孝廉。现依“竹林七贤”排序,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逐一介绍:

嵇康,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兄长嵇喜,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嵇喜抚养成人。迎娶了沛王曹林曹操子)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

阮籍,父亲阮瑀,“建安七子”之一,曾做过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后为仓曹椽属。自己在魏国任尚书,司马氏时,被任命从事中郎。再后,自求步兵校尉,相当于将军职衔。

山涛,父亲山曜,官至宛句县县令。山涛四十岁时任郡主簿西晋建立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

向秀,先后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刘伶,在“竹林七贤”中,似乎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但他曾在建威将军王戎(“竹林”哥们)幕府下任参军《晋书》记载,刘伶不仅有钱喝酒,还有仆人伺候——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他自己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因功封安丰县侯,元康七年(297年)升任司徒。司徒是总揽政务的宰相。王戎竹林七贤中,就社会地位讲,是混得最好的。

阮咸,阮籍之侄,阮熙曹魏时任武都太守。他自己当过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最后,补充一点,当年“竹林七贤”聚会之地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其实无竹。一是山阳县没有供竹子生长的自然条件;二是有人考证:“家在山阳的嵇康,我们从他的诗文中几乎找不到‘竹子’的字眼”。“嵇康去世后,他的至交向秀写了一篇纪念嵇康的文章《思旧赋》,写到山阳旧居的情况,也没有说到竹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书中提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简言之,“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