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虽然没有伞,但是很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雨天有泥巴可以玩。
每当看到雨点落在地上,汇成小溪流,就兴奋地想可以砌小桥,玩泥巴了。于是,天稍微放晴一点儿,我们就跑到外面玩开了,有的孩子在小溪里捉小鱼和小虾,有用泥巴做成小桥,做成各种各样的,有双拱门的、单拱门的,冲毁了之后,还可以再建一座,好像人人是造桥专家。
最爱玩的就是摔瓦屋的游戏了,有的地方叫甩大炮。想要摔瓦屋就要选好泥,最好不过的是黄胶泥,比较有韧性,选沟岸上不软不硬正合适的,抓一把泥土在手里,在手里团呀,团得很柔软,捏成一个球形,然后用大拇指按一个小窝,然后往外捏,捏得有点儿像微型平底锅,不带把儿的,有平坦的底儿,有约一两厘米高的沿儿,底薄薄的,沿儿厚厚的。摔之前先用嘴吹一吹,好像是要借口仙气,然后撅着屁股,扎着马步,也有蹲在地上的,只见左手撑膝盖,满怀希望抡起右胳膊把瓦屋往地上猛地一摔,只听“砰”的一声, 泥花四溅,大家也不顾脸上粘的泥点儿,都凑过头来,看一看谁摔的洞大,比较谁摔的声音大,两者都兼有,那么就得第一名,这也算是个技术活了,输了的人就要把自己的泥巴补给赢的人,把洞补好。不过也没有人生气,泥巴少了,再去沟边挖泥土,又接着比赛了。有时候玩着玩着又演变成了扔球大战了。满场的笑声,争执声,惊叹声,交织在一起,大家的脸上喷了好多泥点儿,简直成了大花脸,哪怕回家后挨了父母的责怪,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我们用泥土做的还有黄鼠狼撵小鸡。就是先搓一个圆锥形的泥巴座,再用一根竹劈儿放在在上面,两头各扎一个泥巴做的小圆球,一头当作大黄鼠狼,一头当作小鸡,手一推,我们就看着它们撵呀撵,怎么撵也撵不上。
当然我们玩的还有很多与泥巴有关的游戏,比如捏泥人,捏小鸭,还能给母鸡捏一大堆“鸡蛋”,估计母鸡很郁闷吧,肯定嘲笑我们给它做那么多假鸡蛋。哈哈。
这就是我们做玩过的低碳环保的游戏。
我们是农民的孩子,与泥土结下很深很深的缘份。直到现在,一看见泥土,还有麦苗、油菜等田间之物就倍感亲切。
但是那个玩泥巴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