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果店里买水果,排队结账时后面一个美团外卖的小哥。水果店的阿姨问:你是跑腿吗?怎么就拿一个?小哥憨厚的笑笑:不是,下班了回家。女朋友每天等我都比较晚,买点儿带回去给她。她爱吃火龙果,给她买一个,明天再买一个。
我从水果店一路甜回了家。
总觉得我们都在被这个时代绑架着,提到爱的瞬间总是想到某书上打包好的一堆彩妆、堆了一地的橙色礼盒或者是“结婚纪念日老公送了一辆保时捷718嘻嘻”。
当然这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我是个粗人,换我我也开心),可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成了爱的唯一表现形式。
我父母是自由恋爱的,当初我爸为了娶到我妈可以说是使出了文科生的浑身解数。写信,给我妈写,给未来老丈人写,给我妈的干爹写...年幼无知的我撬掉了日记本上的锁,然后不小心看到了这些已经泛黄的信。这似乎也解释了我为什么比其他孩子稍微早熟点。
从小我就认为那才是爱的模样:
“军,我们已有半月未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真怕下周再见你时,我已是一个老叟模样...”
那时候我觉得两颊发烫,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把日记本藏在了书架最里层。后来六年级时给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写信,犹犹豫豫写他的名字,到底是“黄凯”还是“凯”,终于明白了父亲那封信的开头,那个名字,叫起来是有多么的缠绵和温柔。
后来,年龄增长。父母在我印象中极少争吵,多数时候是我的父亲用沉默和脸上的鬼脸抚平母亲的愤怒。
如今两人早已过了当初“如隔三秋”的阶段,可是我依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爱情”的痕迹。
我父亲会用两个人的合照当做头像,会在朋友圈里po出妈妈和家里边牧的照片,配文“我们家的两个大宝贝”。
我母亲会在父亲生日时,写一首藏头诗送给他,祝他生日快乐。
他们有一阵子关系闹的特别僵,我搞清楚了来龙去脉无非就是父母由于工作分居两地,母亲业余时间会去练字、合唱,父亲便吃醋罢了。于是母亲便斡旋请了长假,搬到了父亲身边。
两个人偶尔去玩玩户外,找一个尚未开发的野山,背着包便去采风挖野菜;前阵子母亲还陪着父亲横渡了黄河,她告诉我风大浪大,整个人的心都是揪着。
下了班父母会在一起练字,父亲喜欢隶书,母亲喜欢小篆。过年时我们一起逛街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母亲挑来挑去却挑了一本《曹全碑》,父亲挑到后来手里拿了一本《峄山刻石》。我手里拿了好几本闲书,看着他们各自手中的碑帖,自己挑自己的不好吗?那一刻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累赘。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可能是我妈一边剪着我爸的脚趾甲一边向我抱怨“你爸脚真臭”的时候;也可能是我妈不想做饭,我爸带她到串串火锅的店里大手一挥告诉她“今天别想着减肥了,你再瘦脸都没了”的时候;也可能是我爸偷偷跑去买了我妈妈试了两次的手链的时候;也可能是我爸偷偷问我什么钻戒好看,想要补给我妈一个不留遗憾的仪式感的时候...
我问过我爸:你对我妈什么感情?
我爸笑笑说:对我老婆能是什么感情啊。
我不依不饶:说说嘛!
我爸化用别人的话说:想和她吵架,也想抱着她。
听一个快五十的人讲这种话,我真酸。
真好,希望我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份爱情。
有人能告诉我: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再不济,像外卖小哥一样也可以,我喜欢的,不论大小都能记得。今天一个,明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