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夜之梦》
一个怀揣某种意义上的“美国梦”的情怀吸血鬼,和他同样情怀党的人类伙伴的一场出生入死。吸血鬼这个元素大概早就被挖掘得差不多了,怎样写都多少会有似曾相识感。开篇的蒸汽时代背景、新奥尔良、标准性的举止和欲盖弥彰的身份很快就会让人想到《德古拉》《夜访吸血鬼》之类的作品。与这些有所区别的大约是,通常的哥特禁欲气质,被两位热血男主的理想主义激情烧成了几乎过载的蒸汽机。南北战争是个很好用的历史素材,新旧交替,信仰混杂,蒙昧与现代科技都能在这一时代找到忠诚信徒。水手、荣誉、“万王之王”、拜伦和雪莱,都不是多新奇的元素,组合得好,就成了优秀作文。
2.《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一个男人即将死去:你能感觉到他在书中每况愈下……这个男人等同于这本书 ;这书本身就在喘着大气 ,奄奄一息,并曲起一只吓人的膝盖。一个又一个思想意象冲击着意识的海岸,于是我们追溯着来到心间的事或者人……”虚构的“我”追寻着虚构的已故作家兄长充满缺失记录的短暂一生,还做了点业余侦探的工作。行文带着点意识流的风味,延伸出作家性格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在说塞巴斯蒂安的同时也像是在说“我”即将写出的作品)、脆弱又残忍的男女感情、一万人眼中的一万个哈姆雷特(“我”大概也是一万人中的一员)等等话题。故事的结尾像个没画完整的句号,文字还是带有那种蝴蝶扑棱翅膀抖下炫目鳞粉的质感。
3.《坏小孩》
为了给书评活动打分,睡前又刷了一遍。仅从个人喜好角度来说,这本书够不上三星。文笔平白得像中学生作文选,几乎没什么文学性可言,就怕别人看不明白似的,恨不能再总结出个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对“社会热点”的借用简单粗暴,想反应的社会现实隔靴搔痒,用日记来误导警方这个元素也没什么原创性。“国产推理”这种标签,简直比“国产片保护月”还万灵膏药。
4.《女巫》
“女巫诞生于何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从绝望时代开始。’”第一部分语言更有厚重又浪漫的诗意,与其在说女巫这一群体的起源,倒不如说更像是描绘了一个女性的灵魂和肉体,在魔鬼、凡人和宗教的多重作用下,从普通农妇化为吞吐黑雾、在某种诅咒下长生的悲惨生物的过程。第二部分类似于“案例学习”,语言更写实之后,悲惨程度反而加剧了。虚伪的、残忍的、掌握了话语权和无边作恶能力神职人员们,花样翻新又一成不变地跟“魔鬼”做着斗争。对欧洲宗教史了解有限,所以有些部分读得囫囵吞枣了。
5.《毕达哥拉斯谜案》
拿这本书当纯推理看的话,一定会失望。虽然书名中有“谜案”两字,但这并不是那种抽丝剥茧揭开不在场证明一类的谜题故事,所有有待回答的问题,都围绕着数学展开。是的,这其实是本数学科普书(并不)。发生在1929年的一桩杀人案与第一次数学危机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相隔两千年的两件命案,归根究底都是为了对数学抱有的某种神圣信仰吧。“没人能够完全掀起遮盖数学的面纱,没人能描述数学的全貌。偶尔,幸运的数学家能侥幸在面纱上挖一个小洞,从中窥见数学的玄奥真相。但这种壮丽的体验需要数学家们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
6.《第十三章》
书信跟日记一样有趣的地方在于,在读的时候会一直猜想,这其中的文字,书信/日记的主人,有多少是写给对方看,又有多少是一种“角色扮演”。因为在自我剖白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沉迷于某种写作和表达的激情里,变得为了表达而表达。当然,这是个虚构的故事,并非真正的书信集,然而那种在交流中无意泄露出的某种性格特点,还是很有真实感的。中年男女精神出轨的题材稍嫌老套,虽然其中包括了一部分超越两性议题的思辨,细微的变化(例如两人对自己的各种称谓)也颇有趣味,整体上不算太对我胃口。
7.《布谷鸟的呼唤》
一本有点煞有介事的书。罗琳的这本侦探小说里,好像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首当其冲大概就是类似斯卡德一类的硬汉形象的男主角——落魄、有显而易见的生理和性格弱点,诸如此类。电视剧里常见的各类“绿叶”也几乎能pinpoint出来。故事架构也是那种前期大量罗列细节,结尾处挥出关键一击的写法。其中很多元素的设置可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某种共鸣?然而又很隔靴搔痒,完全达不到这种效果。一句话来说,这是个想写得大费周章,结果并没什么亮点的故事。
8.《夜色人生》
hopeless romantic,法外之徒,活在黑暗里的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深肤色和浅肤色的古巴人轮流坐庄,黑吃黑和以暴制暴让人目不暇给,子弹穿胸和刀子戳肉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虽然前一分钟出手双方还在讨论家里的三个孩子和五条狗。“我们不是上帝的子民,也不是童话书里面那种见证真爱的男女。我们在夜间生活 ,跳舞跳得太急 ,脚下都长不出草来。这是我们的信条。”禁酒令接近尾声年代纸醉金迷热血激荡的黑帮小子发迹史,父子情、兄弟情、男女情和遭背叛的感情一个都不缺,有那么一点点《教父》的意思,尤其是那个呼之欲出的结局。“你的暴力所制造出来的孩子,会以野蛮、愚蠢的形式回报到你身上 ”——这句话出现的时候,那个大大的flag就算是立下了。
9.《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应该是跟《一个人的朝圣》《岛上书店》摆在同一个畅销架上的书,《欧维》比前两者更俏皮更生动些,“治愈”的内核是大同小异的。虽说读得很轻松愉快(翻译得太“直”了些,不知道是从瑞典版本还是英文版本译过来的,总之看着中文基本能直接念出英文句子……),但轻松愉快的书经常太可预期,隐约有种“用完即弃”的感觉。描述欧维苦难的部分要比欢乐的部分更动人些,欧维妻子对他这种“生错时代”的男人的形容真是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