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丽
2018年农历正月初二,董永故里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乡亲们用自己的方式隆重纪念大孝子董永诞辰2206周年。瞧她们——前小淮村的舞蹈队,身穿红艳艳的舞服,手拿粉红色的绸扇,妖娆的舞姿,尽情展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孝子董永的礼赞。
这天,董永故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祭拜的本地的和外地的游客们,他们慕董永之名而来,慕董永故里的德孝典范而来。身为董永的后人,我深感荣幸,同时,我也忍不住睁大我的双眼重新审视这个我生活了三十多年,我无比熟悉的故乡。
村口那个小池塘池水清澈依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池塘边杨柳依依,曾经守护着这方水土的石狮子却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两个底座,还有那个每天夜晚在巷道中奔跑守夜的美丽传说,以及流传已久的大孝子董永的故事和池塘边的孝碑。时刻警醒后人“孝无大小,孝无先后,孝不等待,孝不图报。”
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口口相传“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七仙女有感于董永的德行和孝道,毅然放下仙子的身份,与董永结为夫妻,过着凡人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爱情已成为永久流传的典范,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芳华岁月。
而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却感化了无数的乡邻,无数的后辈。董永是德孝的楷模,董永故里的无数后辈更是敬老孝亲的典范,仰望传习所壁画长廊上的百副孝媳、孝子照,我感慨良多。他们中有数年如一日守护在老母亲病榻前的孝顺之子;更有顶着烈日骑着电三轮,带着煤气中毒的婆婆,往返于医院吸氧的孝顺儿媳。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董永,是将董永精神内化为自己日常行动的董永的传人。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孝行,我也时刻提醒自己敬老孝亲,身体力行做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三天两头,给父亲打个问候电话;逢年过节,给婆婆买个零食,买上身新衣服。点滴小事,让我谨记行孝是人之本。
董永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一个村子的灵魂,更有赖于一批一直以来为德孝文化的传承而奔走的老师们,以及一批将弘扬德孝落在实处的村干部。春节期间,我有幸走访了其中的一位老师——董学文老先生,董老先生是董永传说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董永传说》传习所所长。
走进董老先生家的院子,老先生热情地招待了我,并拿出一套《董永传说》的书籍送给我。随即老先生给我耐心讲解小淮村之所以被确立为董永故里,是因为这儿有着太多的民俗、民风、民情都与董永的故事息息相关。更因为有诸如董俊业、董大中等几位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二十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寻找佐证,奔走呼吁,才使董永故里的牌匾终于在这个有着古老悠久的孝文化根基的村落落地生根,于二零零六年经国务院审批,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董学文老先生作为董永的后人,作为身体力行德孝文化的传承者,毅然接过了《董永传说》传承人的接力棒。为使董永故里的德孝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使董永精神惠及乡邻,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小淮村都会召开村民大会,选出本年度的孝媳、孝子及五好家庭,颁发荣誉证,并由传承人授予相应的称号,作为大家效仿的楷模。
临近傍晚,漫步在董氏宗祠前的广场上,抚摸着“董永传说”那几个红色大字,细细品味着广场周围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抬头看着华灯装点下的洋溢着现代气息的董氏祠堂,耳边不由又回响起董老先生的话语“我要尽自己所能,让世界知道董永就在我们小淮,我们是董永的传人!”是啊,我们是董永的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德孝文化的传承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