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很难定义
判断一个人正常与否,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处地区的价值观,个人的成长环境,我们的主观好恶等等,甚至就连专家的意见也未必准确。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邀请七位同事共同导演了一场实验,他们各自前往精神病院,自称有幻听症状。被收治后,又竭尽所能让医护人员相信自己已经恢复理智。可是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容易,要脱身却很困难,每个人差不多花了三周时间才被批准出院。
2.正常的定义会发生变化
即便有精神病学专家制定的标准,正常的定义仍可能因时间、个人或文化很快发生变。20世纪末期,在美国大规模爆发了多重人格障碍这种疾病。当时这被认为是压抑记忆引起的,但此前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都不曾提到压抑记忆的例子。此后不久,这类病例又自动变少了。现在科学家们认为,多重人格障碍高发期的病例不完全是真正的病患,只是当时社会的文化症候群。
3.正常和不正常并非泾渭分明
正常和不正常之间是慢慢过渡的,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每时每刻发生的事也会影响我们当下对正常的定义,所以追求“正常”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作者理解的正常
正常”跟人类进化的目标息息相关。
在当代社会,“正常”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心智,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包括远离伤害的本能,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建立持久人际关系的能力,挑选配偶、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能力等等。
二、基因对心智的影响
1.先天遗传对心智的影响更重要
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都能影响心智,但作者认为,先天遗传更加重要,个体差异性更小,科学家也更容易进行客观分析。作者的研究领域就是分析不同心智问题的生物学原因,找出与之对应的基因,寻求基因手段来治疗和改善。
2.基因如何作用于心智
基因分泌的蛋白质参与到大脑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中,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基因及其蛋白质结构上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比如,糖皮质激素受体是一个压力应对基因,母亲的亲吻、抚摸会促进新生儿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酶的分泌,高水平的酶可以增强孩子未来的抗压能力。再比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是一组跟焦虑有关的基因。在压力环境下,BDNF能调动神经元,平复大脑对压力的感受水平。而当这种基因发生变异的时候,就会无法干预压力调控,携带这种变异基因的人便更容易焦虑。
3.基因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基因对我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时会导致我们更容易置身某些环境中。拥有不焦虑基因的人更容易陷入危险环境,因为他们相对偏爱风险,容易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占冲恰年十性合作的机液能通过不断给婴儿听古典音乐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但研究表明,这些效果仅能维持十分钟。
2.利用基因知识重塑大脑
大脑是可以重塑的,但重塑大脑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强化。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必须记住25万条街道的分布情况、数以千计的目的地才能获得执照。他们每个人都要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反复实践,通过这些,普通人也变成了空间记忆能力超群的佼佼者。研究发现,他们大脑中负责处理空间记忆的区域海马体灰质变厚了。
3.基因很难改变并非是一件坏事
科学家已经找出很多基因,分别对应心智的不同方面。如果基因可以轻易改变,人类可能会陷入相互操纵、相互利用的恶战中。所以基因难以改变并非坏事。
比如“信任液”,即妇产科常用的催产素,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不过它的效用有限。否则,用它来赢得爱情和信任,将颠覆情感的定义。
金句
1.正常和不正常之间不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人们对正常的定义一直在变化,归根到底,它代表着我们利用心智去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因和后天环境都会影响心智,基因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它会改变我们做选择的倾向,也会部分程度地改变环境,从而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3.我们的基因是经历了长期演化过程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