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人做事出现过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待过错失误的态度是试金石,反映出了一个人格品行的高低上下。
最欣赏和崇敬的是闻过则喜过则改之的君子。君子坦荡荡,不是不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知道了就马上去改正,内心无邪无私自然坦荡。
最看不起的是闻过则怒,打死也不承认,用无数谎言弥补一个真相的小人。你要指出他的过失就等于捅了马蜂窝,面红耳赤,勃然大怒,百般抵赖狡辩,一幅小人嘴脸,实在丑陋至极。
多数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好脸面要面子,虽不喜欢让人指在脸上,但能够认识到自己过失,会去努力改正。如此,也是人之常情,正常反应。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所谓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就是这样的道理。
比如我,如果别人说我这里不行那里错了,也实在如坐针毡难受的很,好在能够坚持错了就是错了,认识到就去改进,决不抱有打死你我也不认不改的念头。比如,老婆啰里啰嗦批评的那些事,嘴上不认免不了反驳几句,心里还是认可的,但还是一直没有改到令其完全满意的地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对待过失的态度,能够让我们看清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实在也犯不着非剥下人家画皮,非让人家认错,修为毕竟还是个人的事,强摁牛喝水是很困难的事。
好多时候,我喜欢给别人讲一年三季和三八二十一的故事,大体情节差不多。都是说某正常人与坚持一年有三季和三八二十一的人打嘴巴官司,最后找到官老爷断案子,老爷把坚持一年四季和三八二十四的人打了板子。蚂蚱变得人从来没经历过冬季,自然就是一年三季;人家从小就认为三八二十一,你为什么非要给人家改过来?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君子之道坦荡荡,不与小人论短长。看清了,不说不挂在脸上才是高人。(2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