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从过了27岁生日,30岁的焦虑便像紧箍咒一样时不时地来折磨我。
对于年龄的介意,或许是女人天生的敏感。
在世俗的观念里,30岁就是一个分水岭,好像一个女人若不在30岁之前混出个人样来,30岁之后便被打入冷宫永不能翻身。
近日向好友抱怨:马上就30岁了,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技能,没有网红的高颜值,还没有赚够100万。家长里短,鸡零狗碎,一地鸡毛。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得继续以后的苟且,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好友悠悠地说,没有技能就去练,没有颜值就去提升气质,慢慢来。
我说:可是马上就30岁了啊,自己要是30岁还这样,那得多失败啊。一想到这里,我都要郁闷死了。
好友回:谁规定了30岁就非得功成名就,只要不放弃自己,人生处处是惊喜。
这句话一下子惊醒了我,是啊,是谁规定30岁就得功成名就,30岁还没成功的就一文不值吗?
社会越来越崇尚多元化。虽然说出名要趁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我们何必在别人的目光里画地为牢,别人还没怎么样,我们就自己先把自己困死了。
02
自从结了婚,就很少在外面吃饭。
总觉得,结了婚的人了,老是在外面吃不仅花钱,而且不是过日子的感觉,结了婚就得踏踏实实在柴米油盐。
很多人不是说吗,好的婚姻看厨房,厨房里热气腾腾,这家人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于是,不管下班再晚,都坚持回家做饭。有时会炒几个菜,有时会下一碗面条。
屋子虽不大,但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吃晚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然而,真实的画风不是这样的。
本来上了一天班,两个人都很累了,下班了勉强打起精神去做饭,做好饭都已经筋疲力尽。这个时候,如果看到对方坐在沙发上玩手机,便气不打一处来。
“我上了一天班,还得回来做饭,你却在这玩手机,凭什么呀?”
“我才刚闲下来玩会手机怎么了,你做个饭还了不起了?”
一言不合就开撕,世界大战分分钟上演。
这样的次数多了,俩人都觉得无聊至极,身心俱疲。于是决定下班以后就在外面吃,吃完再回家休息。
虽说快餐比不上自己做的新鲜,但是有一些干净实惠的快餐店还是不错的。最最关键的是,不用那么辛苦,吃完饭回家可以躺在沙发上玩玩手机,看看书。 两个人也不会相互抱怨了,剩下的时间用来聊天,互相吐槽好玩的人和事,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吵架了。
身体累的时候心情也最差,身体舒适的时候心情也会好很多。
从做饭改为在外面吃饭或者叫外卖之后,生活水平并没有降低,家庭也没有面临破产,关键是心里爽了啊,小俩口的感情好了啊。
03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会轻易地被很多东西定义。
上学的时候只能好好学习,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是白塔。
上学谈恋爱的都是问题少年。
毕业了就得马上结婚,不结婚就是不孝,就是没人要的剩女,就得天诛地灭。
找老公一定要找有房有车的,不然跟着她一起还房贷,这辈子都窝囊。
结婚了就得好好地过日子,就得伺候老公孩子,还想着诗和远方,那这女人就是贱,就得赐她个一仗红。
快30岁的人了还单着,不是脑子有病,就是性取向有问题。
40岁了还离婚,不管是男是女,都是可耻的,毕竟都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啊。
穿着平价衣服,开着普通车的一定是穷人,没文化,没风度,属于下等人。穿着奢侈大牌,挎着名牌包包的一定是有钱人,是上等阶层。
我们潦草地评价别人,也被别人评价。我们不再关注内心,不再仰望星空,我们在世俗的标准里小心翼翼,步步惊心,最终活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我们谈论着房子,车子,老公,孩子,婆婆;我们谈论着哪家的衣服打折了,哪家超市的菜便宜,我们把希望寄托在老公孩子身上,我们唯独不敢谈论自己,我们怕别人说我们自私,说我们不懂事。
04
这些社会规则之所以能成为规则,说明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
有的人生,和这些完全附和,便一副人生赢家,君临天下的荣耀。
有的人生,和这相差万余里,便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然而,这个社会不仅属于少数人,它还属于大多数人,还属于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挣扎和欢喜。
他们没有在该结婚的年龄结婚,他们只是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他们不谈论股票金钱,他们不用名牌包包,可是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或者是开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或者是创业,或者是环球旅行。
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成长,勇敢做自己。无论世界多么喧嚣,他们从不把生活的主动权交托出去,任由他摆布。
美国畅销书作家汤姆·拉思在著作《你充满电了吗?—激活人生状态的精力管理关键》里说:如果你总是让社会来定义你的幸福,那么你会开始一场永远无法获胜的比赛。每到一个转弯,总会有东西跳出来暗示你,你需要更多东西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满意。
风靡一时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学渣逆袭为学霸,却被误认为抄袭。女主角起来为他伸张正义,她说:没有人可以定义我们的好坏,除了我们自己。
是的,没有人可以定义你,除了你自己。你自己是什么样,别人说了不算,全凭你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