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邦也,由人民及其占有的土地组成的政体。土地提供给人民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人民共同建设国邦,力争使其繁荣昌盛,而后每一个人都成为受益者。
个人与国家好比水滴与大海,若一滴水独立存在,则很快就会被蒸发,如果使它融入大海,则永远不会干涸。反之,正是无数个水滴汇聚在一起,才形成了大海。一个人倘若完全独立生存,不与它人发生任何接触,那么,经过其努力,或许可以种植农作物以充饥,可以打土坯以建造房屋,但制造出火车、飞机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基本人手一部的普通手机都将成为奢侈品。因此,个体之间的协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在几十万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了。且人类发展的历程以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人类在国家形成以前,我们的祖先过着氏族生活,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合作而使每个成员生存下来。或许以现在崇奉自由主义的青年人来看,无拘无束的天地,多么让人神往,独来独往的生活多么逍遥,然而,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无时无刻不潜伏着来自大自然和其它物种的威胁,以及寻找充足食物的考验。唯有合作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强大的捕食力量以及更高的生存概率:一个人面对猛兽很可能被吃掉,而一群人则可以把猛兽变成美味佳肴,这就是团队合作必要性的直接体现。
长期的群体捕猎,让合作越来越娴熟,捕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多,当食物充足的时候,他们便有了时间去思考如何更高效的打猎,生活中的经验引导他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比如使用石片,或者将木棍磨尖……,工具的使用让他们捕获更多的猎物,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制造工具,以便猎取更多的食物,一个良性的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渐渐地,人类将吃不完的猎物圈养起来,于是就有了家禽和最初的养殖;他们在山火燃烧过的地方闻到了香味,从而发现了粟、稻等农作物这些新的食物种类,于是就产生了种植业,而种植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可以获得充足食物,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四处游牧,面对未知的危险。因此,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并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能。此前,有人发现动物的皮毛很暖和,智慧的人类就用兽皮制成了最原始的衣物。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人类基于生活的需要,社会分工在原始部落中形成了。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生产工具的发明,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①。
分工的出现形成了工作秩序,这种有序的群体合作,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以及其它生存所需的资料,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寿命也就随之延长。同时,由于繁衍行为,和外来个体对这一群体的向往或因生存必要而加入,整个群体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军队合乎时宜的产生了。军队除抵御外敌、扩张领地外,在这个时候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氏族内部管理的需要。统治者在维护秩序和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不服从者,军队则做为强制力量对违反规则者进行制裁。
军队出现的必要性表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稳定的秩序是团体正常运转并发展的前提,每个个体都生存于团体中,并从秩序稳定的团体中受益,而一旦整体秩序发生混乱,个体生存的基础被破坏,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也就成了受害者。因此,每个成员都有义务维护团体的秩序。同时,从个人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并积极的去履行时,这种意识和行为不就是对团体的热爱吗?而团体具体化为一个国家时,国民对国家这个大团体的热爱不就是爱国精神吗?
由此可见,爱国精神是国民积极的履行自己在集体中的职位所负责的义务时,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是以实现物质及其它正当需求为基石而筑起的精神高阁。
反观我们自幼接受的爱国教育,大致如:“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要爱国”、“祖国是我们的家园,我应当爱国”……这种灌输式的爱国教育,从孩提时期不足以理解,只能单纯记忆,到青少年乃至中年因太过熟悉以往的记忆,而固化于大脑中,尽管理解能力足够,但极少有人再去思考其缘由,自始至终鲜有人理解到爱国的必要性所在。如同生活中常见的另外一种现象:每一位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功读书,但是太少的人能够让孩子的思维理解到读书的意义,从而带来的仅仅是压迫感,而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和自主动力。正如当前爱国的动力来自道德压力一般。而事实上,本源于日常生活的爱国精神并不是一种纯粹且抽象的独立意识,关于这一点,由于当前国家的繁荣与职业的多样化,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纵横交错,让我们不能轻易的认识到爱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那么,看看几十万年前的氏族时期所展示的国家基本构架、揭示的个体与国家的本质关系,以及如何爱国。
在人类以狩猎为生的早期,若负责打猎者工作松懈,则整个氏族都没有食物;用兽皮制作衣物者,若丢下手中的活计,则成员会因无法御寒而感染疾病,甚至死亡,从而给整个氏族带来负担,削减群体的生存能力;哨岗执勤者的嗜睡,会因外界侵袭而给氏族带来灭顶之灾;若首领玩忽职守,则内部秩序会发生混乱,氏族将迅速消亡,原来的所有成员就不能互相依托生存。在此,每个人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体在自己岗位上劳动使团体良好的运转,就是每个人最实际、最根本的爱国方式。
或许有人提出,现在仍有乞丐、盗窃者,可国家总体秩序依然稳定啊?其原因在于,今日的国家,拥有比氏族时期强大成千上万倍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能力的增强,正是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人经过几千年坚持不懈的履行分工责任所取得的成就。在如此漫长的历程中,一方面,统治阶级对扰乱正常秩序者予以制裁的行为,对全体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即令知其可为与不可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履行分工的初衷在于满足生存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二者合而为之,在事实上共同实现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而极少数人的不作为或违反秩序的行为,如滴墨入海,不足以对强大的团体造成全局性的影响。
但是,对于不正当行为的纷纷效仿,致使不正确履行分工职责的人数达成一定比例时,或者影响过大时,则国家岌岌可危了。西方国家是有过历史教训的:在工业革命时期,由资本家们组成的重要社会阶层之一,整体对工人过度剥削的行为,侵占了工人们在社会分工中因劳动所应当获得的报酬,扰乱了成员为团体劳动并从团体中获得利益这一正常秩序,造成罢工、革命,从而导致国家陷入瘫痪状态。我国近代的惨痛经历也时刻警醒着每一位中国人:清朝末期半殖民地的状态,其直接原因在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深入一步分析,正是由于当时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济,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和部分东亚其它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才使得它们肆无忌惮的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而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还是要从自身找起,无论何时,我们总不能责怪别人发展太快使得自己落后。清朝末期,统治阶级执迷于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专注于满足一已之私,且自满自傲,不能客观的面对现实,对于国家的发展不够重视…… 这一系列的不履行国家公共权利运行体系中的职责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给整个国家带来了灾难。
历史的经验是最有力的证明: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履行职责,与主动违反秩序一样会给集体造成混乱。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好份内工作;同时,遵守公共秩序,将自由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从而使整个国家拥有良好的秩序,这种以事实行动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方式,不正是非常务实的爱国主义吗?不正是最本质的爱国精神吗?
①摘自《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