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平台—nick说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理论方法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本身错了,很可能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出现了偏差”
这篇文章,nick带你重新理解:定位理论
提到品牌战略问题,大部分人的第一想法就是“我们的品牌定位到底是什么?”
的确,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定位理论”解决了无数品牌的差异化竞争问题,它启发了我们:品牌要在用户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明确的认知信息,并以此形成竞争壁垒。
于是我们看到了无数诸如“王老吉”、“香飘飘”、”格力”等基于定位而成功的品牌。
然而,“小米的品牌延伸”、“网红的粉丝经济”等无数个明显违背定位理论的成功案例,让人们一次次的产生质疑: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商业社会,“定位”理论是否需要重塑?
当我们质疑定位理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质疑什么?
1972年,里斯和特劳特首次提出了“定位“理论,它告诉了我们:品牌的竞争,是关于潜在用户心智的竞争。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就像是:产品只有出现在货架上,才有销售出去的可能一样。品牌要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据一个位置,让用户理解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等,才有竞争的可能。
于是,“定位理论“启发了无数品牌开始在用户的心智中寻找”位置“:
王老吉找到了“怕上火”的位置;
香飘飘找到了“小饿小困”的位置;
老板油烟机找到了“大吸力”的位置
……
不仅如此,“定位理论”还告诉了我们:找到“位置”之后,更要坚持这个明确的认知信息,因为消费者的心智很难改变。
于是,反对“品牌延伸”成了定位理论最基本的原则。
也正是这个原则,让无数反定位理论的营销人抓住把柄:
京东并没有聚焦于当初的“专业3c零售平台”定位,而是采取了全品类扩张,依然取得了成功;
小米并没有聚焦于单个手机品牌,而是延伸到了充电宝、手环等周边产品;
……
随着市场上更多商业模式的出现,反对定位的理由也逐渐的从”品牌延伸”升级到了“传播成本”:
“即使是那些有着明确定位的品牌,仍然需要大量的推广费用去烧钱打广告。这对于小品牌来说并不适用”
这是大部分质疑者的理由。
而就像是文章开头nick所说的那句话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质疑一种理论,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本身有问题。很可能是我们看待它的视角出现了偏差。
也就是说,在我们决定质疑定位理论之前,要首先明确:定位到底是什么?
“定位本身不是战略,它是基于市场机会下的战术行为”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请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说一个东西很脏的时候,“脏”的本质是什么?
充满污垢?凌乱不堪?
其实,“脏”并不存在,它的本质仅仅是:放错了位置。
一粒米掉在裤子上,我们会说它脏。但是当它放在碗里,就是一碗饭。
同样,我们所反对的定位理论的“错误”,本身并不存在。
仅仅是我们将定位理论放错了位置:
当我们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定位对品牌的意义时,这种过高的预期,会让我们对“定位”的价值过分敏感,以至于一旦出现任何与定位不相符的成功案例,我们的质疑声就会出现。
“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如何从战术层面去理解定位理论呢?”
其实,任何的营销方法,本质都是为了在“品牌”和“消费者购买”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链条。
定位理论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逻辑链条:
“品牌——定位——传播强化——心智形成认知——产生购买”
品牌首先为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信息,然后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强化这种定位,并在消费者的心智中逐渐形成对于品牌的认知,最终消费者产生需求时,选择相应的品牌并购买。
基于这种完整的逻辑链条,我们将定位理论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并没有问题,因为一旦我们确定了品牌的定位策略,那么接下来产品设计、媒介传播、渠道推广等战术行为都要去高度协同这种品牌策略,积累品牌资产。
而之所以我们会反对定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人把它看成了品牌存在的战略。
是的,定位能够指导企业经营,但是它无法决定品牌是否能够存在。
所以在这个链条中,我们要加一个词:市场机会。
“品牌——市场机会——定位——传播强化——心智形成认知——产生购买”
小米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的极致性价比定位,而是它在推出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之前,市场已经存在未被满足的对低价智能手机的需求;
真功夫的成功,并不是因为“营养还是蒸的好”的工艺定位,而是它首先洞察到了“正餐的快餐化”这一品类融合趋势,并以此改进产品线,然后利用“蒸”在中国消费者认知中的健康优势攻击麦当劳等传统快餐,成功的抢占了市场。
所以,定位理论仅仅是基于市场机会下的战术行为。
而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洞察某种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某种即将到来的商业趋势,并以此改进或优化商业模式和产品策略,然后利用定位,将品牌的认知信息传达给用户,最后通过异业合作的方式加大品牌的影响力。
简而言之,就像是柯达、诺基亚曾经的衰落一样,在一个已经不存在机会的市场中,即使有再好的定位,品牌也无法存在。
而这也是定位理论一直在强调“品类”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品牌的成长一定是基于品类的发展。
既然是一种战术行为,那么定位就不是唯一存在于“品牌”和“消费者购买”之间的链条
当我告诉你,系统的健身能让你减肥,并说明了这背后的科学依据和无数成功案例之后,你会坚信我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可是对于那些没有时间抽出系统时间去健身的人而言,仅仅通过几个月的饮食控制,一样减肥成功了。
你会反过来质疑我的说法:健身无效么?
毫无疑问,没有人会这么做。
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一种方法的意义和价值,是基于它们本身适用的前提条件而存在。
而绝不会因为出现了另一种方法而消失。
但当我们反对定位时,几乎都犯了这种错误。
现在,打开你手机桌面上的某个app或者公众号,你会发现几乎没有品牌具有明确的定位信息。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成功。
这其实不难理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起明确的品牌定位,抢占用户的手机桌面才是很多企业应该首先考虑的第一任务。
无论是对于互联网产品还是自媒体品牌,没有在用户手机桌面或公众号上占据一个位置,没有发挥好品牌异业联盟的价值,那么你连最基本的和用户交互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通过绑定某个使用场景,以及信息推送,激发用户使用并形成习惯。一个完整的“品牌”到“消费者购买”的链条就形成了:
“品牌——市场机会——抢占用户桌面——绑定使用场景——消费者购买”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文案是这么写的:
跑步健身,就听喜马拉雅;
叫外卖,上饿了么;
住民宿,上途家
……
它们都是通过对场景的绑定,触发消费者使用。
所以此时,定位理论在这里并不一定适用。相反,通过活动运营、效果类广告投放等方法会更加有效。
于是,品牌延伸、网红经济等明显不符合定位理论的商业案例层出不穷。
但我们不能以此来反对定位的价值,因为这是两种完全平行的链条。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
就像是:控制饮食可以实现减肥目标,但这并不影响健身的意义。
一个事物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定位理论告诉我们最多的,就是为品牌建立一个明确的认知信息。当然,这也是品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但是,当你了解定位并参与了一些品牌实践之后,你会发现,它所带给你最大的改变就是:说人话。
对于营销而言,“说人话”几乎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当我们自己觉得已经把话说的很明白的时候,消费者并不一定能够理解。
而这也是很多大品牌都会犯的错误:
海尔曾将自己定位成:白电领导者;
方太曾经自己定位成:厨电领导者
从企业的角度,这些词语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从不会以“白电”、“厨电”去表达自己的购买需求。
而“空调”、“油烟机”才是用户心智中的答案。
所以,从用户的心智中寻找答案(说人话),是定位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而这一点,永远是营销的底层逻辑。
也正是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哪种商业模式,定位的价值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