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前一篇博文关于复旦通识教育的一些讨论,再来谈谈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教育模式。
顾名思义,实验学校,做的是关于教育的实验,而我们则是学校实行教育改革实验的对象。
作为初中进入实验的学生,我在实验学校呆了6年。而有一小部分来自田林校区的同学则是从小学起就在实验了,10年后直接考大学,不用经历考初中和考高中的择校,稀里糊涂就已经是小大学生了。按照正常的教育模式,从小学到高中应该是12年(5+4+3),田林的小朋友用了10年(4+3+3),而我则用了11年(5+3+3)。
实验对我个人而言,影响之重大不言而喻。实验的老师和同学,都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在实验的6年,恰好是一个人的三观逐渐形成的年纪,所以,实验对我的影响是会辐射一生的,而学习和考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记得初中的时候,由于要缩短一年学制,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学校自编的,学习很忙,而且老师还要布置一些在当时让我觉得很麻烦的事情,比如说语文老师布置过一个关于自己家族的课题让我印象很深。课题主要要求学生研究自己的姓氏由来,同姓氏的古代和近代历史人物的代表,设计自己家徽,写写自己的家人等等。当时本来作业就多,于是带着点敷衍的意思做完了这个课题,这大概是我生平头一回系统性地研究一个特定的对象,现在想来觉得很有意思。之后,我们还做过一些课题,比如说:老照片老故事等等。总之,初中的学习虽然忙碌,但是做了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事情,而这种自主的创造性活动,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乏的。
同时,实验很重视一个叫做“社会实践”的活动。其实,就是每年的春游和秋游。和小学时候不同,实验的社会实践更多地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些有意思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如茶文化博物馆、良渚文化遗址、官窑博物馆等等。还有一次去天目山考察,当时要求采集植物样本,自己制作标本,然而当时印象最深的不是植物,而是时常袭击同学的蚂蟥,走一段路就听得同学一声惨叫,随后发现蚂蟥已经光顾了自己的腿……每次活动一般持续3天,几乎风雨无阻。当时最期待的就是这些活动了,而且一去就是3天,可以在玩得很尽兴的同时,学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历史的年轮,直观地认识一些传统文化,获益匪浅。
到了中三,实验又给我们初中毕业布置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毕业论文。那时候,几乎从未读过学术论文的我们,似乎是被逼上梁山要弄出一篇自己的论文来。我记得我当时东拼西凑了一篇《中学生补课问题的研究》,居然还被老师认为是写得不错,要求答辩……答辩的时候由于自己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最终和A失之交臂。
还有一点必须提,就是在中一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每人必须选修美术或舞蹈中的一样,同时音乐课教授钢琴,每人必修。当时每周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到“清音楼”里的幽暗小琴房里练琴,似乎怨言多过享受。现在想来,那时候学校这样的培养方式似乎是在帮助我们形成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也自有它的意义。
再后来,到了高中,我不清楚别的班级的情况,在我们班,老师几乎很少批改作业。数学老师布置的《一课一练》,每周收一次,而老师只在要求做到的那页打个日期,即便那页是空白的……而且,老师几乎从来不讲解这些题目,于是我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问题了,首先自己看答案,看懂了就pass,看不懂就问同学,同学也不懂再问老师。英语老师也不收作业,分析题目一般都采取答疑的形式。在高中,我们还养成了另一个习惯,就是和老师“交朋友”。我们的老师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也非常乐意和同学交流学习以外的问题,正是这些交流,使得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因而也不会怕老师,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
我比较认同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有些时候,自己无法解决,可以求助他人,但是,不能依赖他人。初中的老师管得比较严,好处是督促我们形成一种比较严谨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自律意识,但也时常让我觉得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于是只好自己寻找苦中作乐的源泉。
高中的老师管得松,但不是一味地纵容。他们会为我们把握好方向,做好火车头,而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走得或快或慢,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和学习习惯,在这点上,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另外,高中的班级不固定,学有余力的其他班的同学会来到理科班,不过与此同时在理科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就要离开了。这也从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因素。
高中三年,虽然学业繁忙,但我却仍然保持着自己固有的学习模式,从未改变。印象中,最忙的不是高三,而是高一。那时候课多,而且哪门都不能放,高二选了加一课后反倒轻松了不少,有些课就可以不用太上心了。高三的时候似乎忙的主要是自主招生等事情,也没有学得很认真。那时候的生活,简单纯粹。而我个人,对于学习,始终算不得很认真。我的学习方式是吃透学校老师教的东西,对于曾经做错的题目我比较重视,争取不再犯第二次。我总觉得我的生活不是仅仅有学习和考试,因此也很少参加课外的补习班,虽然说也搞过一些竞赛,不过由于自己主观上不是很喜欢竞赛,所以基本上都是打酱油。至今我仍然觉得竞赛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些竞赛题目出得实在太偏,这等于是把人的思维引向岔道,似乎不利于人的发展。
想当年,我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学完了以后的娱乐。当然,我的娱乐主要也就是看看电视,上上网,到外面吃饭旅游。学习的时候我一般都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其实那时候,听音乐和看电视我都很喜欢,但是由于电视要占据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因此很难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别的事情(除了吃饭),而音乐只是占用听觉,可以同时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听音乐的时候更多。
再后来,我就进了大学,接受了复旦的通识教育。
不知道该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结尾,似乎后半段有点偏题,写的都是我自己的学法和想法,不过我的这些学法和想法是实验带给我的,所以也一并收录在此文中,作为一种纪念,也作为一种参考。
最后,还是要感谢,虽然俗套,但是我不能免俗:
感谢在实验6年中陪伴我成长的老师们:钟老师、王老师两位班主任、吴老师、肖老师、路老师……太多的好老师,无法一一罗列。
感谢在实验6年中陪伴我成长的同学们:小蔡、小王、ZN、TP……太多的同学,来不及一一感谢。
实验让我收获了太多,这份恩情将永存我心间,希望未来的我不会让实验失望,也不会让我自己失望!
SES, love you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