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如果你有这些疑问,那么我建议你去读《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是基于阿德勒心理学,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著。这是一关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它采用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让青年以及书前的我们了解了阿德勒思想。
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它让我觉得人生豁然开朗,当然,其中有些思想我起初也并不认同,但是当我换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又发现确实如此。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3个束缚,分别是来自过去,来自人际关系和来自未来。
当我们从这些束缚ye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读完整本书,有几个点让我印象很深刻。
1.来自过去的束缚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就像大家广所周知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就像一个好不了的伤疤,不揭开的时候伤疤很明显,存在着提醒着,揭开了又鲜血淋漓,痛苦着煎熬着。
经历过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长大后多少会有原生家庭的影子,这就是原因论。
可是阿德勒却否定了心理创伤,认为人的行为这些不是原因论,而是目的论。
刚开始我并不认同,心理创伤怎么可以被否定呢?那些受过的伤害又怎么可能当作不存在呢?不然,又怎会有那句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直到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接着指出,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情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阿德勒最终提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看到这里我竟不再反对了,我想起了我的朋友,那个因为经历校园暴力曾经想过要自杀的朋友。她说过,不必总是去想”原生家庭欠了我什么”,恰恰是原生家庭帮助我看清了自己,修补自己。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你自己足够的爱,那你更要懂得爱自己,去弥补那些缺失的爱。
永远不要因为父母的过错而惩罚自己一生,毕竟我们终其一生,都要为自己负责。
我们从不逃避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也不否定我们的一生多少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我们的一生还有很长,不是没有修复的机会,决定人生好坏的,除了家庭,还有自己。
我曾经在《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是我们一生的功课》里也提到过,《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她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受待见而自卑堕落,而是发奋图强,最后成了一位成功的女强人。
苏明玉的经历告诉我,伤害如果只能是伤害,那么它毫无意义,只能带给你痛苦。但你如果可以让它助力你成长,那才有意义。
其实这些就是应征了阿德勒的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在青年与哲人第一夜的交谈里,哲人还指出阿德勒其它的观点。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的。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下来就不幸。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说到底,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2.来自人际关系的束缚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阿德勒指出当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种劣等感,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它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里面提到身高问题,给了我很强的共鸣心理,也让我对身高问题释怀了。
哲人的身高是155厘米,他说,我曾一直苦恼于自己的身高,心中一直在想,如果我拥有正常的身高,如果再长高20厘米,哪怕是再长高10厘米,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
接着指出身高并不是劣等性,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测量数字而已,问题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对自己身高感到自卑,是因为在与他人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
阿德勒指出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而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
阿德勒还指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我们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第二夜提出了其它观点;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它告诉我们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其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或者,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3.课题分离
刚看到课题分离这个观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观点很难理解。
也觉得课题分离太过于无情了,但是在接着阅读的过程之中,又发现确实如此,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任何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阿德勒指出父母命令孩子学习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大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他举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就是孩子不学子的问题。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就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青年指出了我的疑问,为了不让这种事态发生,既是人生前辈有事保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这是为孩子照相,而不是妄加干涉,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是让孩子学习确是父母的课题。青年觉得不管孩子的学习是一种放任主义。
哲人指出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如果就孩子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与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这个看起来很难做到,理解起来也需要费些心思和力气,但是不得不承认它是有一定道理的。只要想到并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不去妄加干涉孩子。我想,这也是营造好的亲子关系的方法之一吧。
阿德勒说的对,即使父母再怎么去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
我们的孩子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对于人际关系的矛盾,阿德勒给出我们明确的建议。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4.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实在是难以理解,迫不及待想要反驳,可是在继续阅读下去的时候又慢慢接受,阿德勒心理学家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从对立到慢慢接受认可,但是我不得不承受,想要很好的运用阿德勒的心理学,估计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做到。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看起来是不是让你无力反驳。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我们都不希望别人讨厌,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总有人不喜欢你,可是我们又不是人民币,并不需要人人都喜欢对吧。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说到底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它也是告诉我们,不需要寻求所有人的认可。
5.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阿德勒否认订立目标的重要性,认为人生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看起来也有些匪夷所思,它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
以前我们学习到的都是让我们为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前进,而阿德勒指出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霎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坦白说,阿德勒就是让我们重视现在,活在当下。因为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都是由我们的此时此刻决定的。
整本书让人一起合成,会让你醍醐灌顶,也会让你去质疑去否定,但是最终你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