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心小语
01
晚上,在广场上,快两周岁的奇奇,张着两只胖乎乎的小手,高兴地在在广场的一角颠颠的小跑着。奇奇很兴奋,在那里跑来跑去。妈妈要抱,她也不肯,她喜欢这样自由的跑来跑去。虽说只有两周岁,步子却很稳,妈妈也比较放心,在后面慢慢地跟着。看着她来回跑的欢腾样,咧着嘴笑。
不知怎么,奇奇一下子跌倒了,妈妈见状赶紧走了几步,并没有急着去扶着她。奇奇自己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了手上的土,自言自语的说“跌骨碌(跌倒)没事儿,跌骨碌没事儿”,然后笑着又颠颠的向前跑去。在旁边的人,都说这个小孩真不赖,跌倒了也不哭。
本以为奇奇可能会哭,没想到她能自己爬起来,还能笑着继续跑,让我高兴。看来,妈妈对奇奇的影响起作用了。每次跌倒,妈妈基本上都不帮忙的,常常是鼓励她主动自己站起来,然后给她碰到的地方吹一下,算是给她的安慰。
有时碰到桌子上了,会先给琪琪吹一吓,然后再给桌子吹一下,告诉她,你疼,它也疼,以后走路要小心哦。以后只要磕到或碰到,只要不是很严重,琪琪都不会哭的。稍稍安慰她一下,一会就自己玩起来了。
在她的心里,渐渐的形成了一种意识,自己要小心,要为自己负责。一般来说,只要孩子跟着妈妈,遇到磕碰的情况,一会就忘了就玩去了。
从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将责任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中,让它慢慢生根发芽。
02
晚上回家,奶奶陪琪琪在卧室玩,不知怎么,就突然哭了起来,接着,奶奶就说,我打她,进去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不小心,鼻子碰到装玩具的篮子上,奶奶一说,我打他,哭得更厉害了,好像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我赶紧把孩子抱过来,给她吹了一下她碰到的地方,然后给篮子吹了一下,告诉她,篮子也疼,我们也帮篮子吹一下,奇奇一会就阵雨转晴了。
孩子实际上就是一张白纸,大人给孩子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孩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想法。很多人,尤其是老人看孩子的时候,为了把孩子哄好,让孩子不哭,跌倒了,就用脚跺地,碰到了桌子上,就去打桌子……,总之,就是向孩子传递一种思想:我跌倒了,我碰到桌子上,都不是我的错,是东西的错,是别人的错。逐渐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就变成了只知抱怨客观原因,不知从自身去找原因了。
当孩子稍大点时,我们发现问题的严重了,再改已经很难了,就像一颗树已经长歪了,有一天我们再想让它长直很难了。在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就给孩子一种正确的思想,让孩子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小时侯,我们把孩子教坏了,长大了,再觉得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去抱怨孩子没有责任心。
03
当孩子上学时,父母对孩子常说的话就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不用管。”孩子想帮忙做点家务时,总会会:“去去,学习去,这事不用你。”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想到要去主动做家务呢?心里想的当然就是“我只管学习,别的不用管”。时间长了,孩子哪还有对家庭的责任感。
我们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与关怀,让孩子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过分的关爱,已经让孩子忽视了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当有一天我们抱怨孩子不知道感恩体谅父母的时候,是否是因为我们孩子做得太多了,剥夺了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责任的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责任,哪还会有担当,又怎么会体谅到父母的艰辛。
当孩子早上你叫了好几次,他赖床不起,起晚了,还理直气壮的责问为什么没叫他时;当孩子的水杯忘带,回家后嚷着说渴死了,心安理得的质问你问怎么不给她带水时;当孩子的作业出错,得了优减,却抱怨你没给他检查仔细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本该孩子自己做好的事,竟会大言不惭的质问我们。我们平时过度的关爱和呵护,让孩子习惯了接受与获取,而失去了对自己负责的功能。在爱的前提下,让孩子为自己负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让孩子自己能为自己负责,该自己做的事,我们不可过多插手,我们适当“懒惰”是为了孩子拥有责任。
一个人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夙愿。即使成不了龙,成不了凤,最差也希望孩子能一事有成,那么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