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满足里知足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心理学认为,快乐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旦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这让我想到平时常听到的一句话:知足者常乐。常常有人用这句话劝别人:你想要开心,就得懂得知足。背后的意思是:你得降低你的目标和预期才行。百度了一下,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大意是: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恰到好处地满足自己,才会一直快乐。

仔细想一下,其实前面书里提到的逻辑和知足常乐的逻辑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告诉我们如何创造快乐的基础,后者告诉我们如何感受快乐。

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分所谓兴趣、爱好、期望、欲望,似乎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表达有太大的欲望是不好的,虽然他们可能都默默地给自己设立了很大目标。但不表露太大的野心,像是一种政治正确。

事实上,按照前面的逻辑来说,追求快乐是每个人的自由,而是否能够得到快乐,取决于目标需求以及自己能够满足的程度。今天刚好听了罗辑思维里讲一本新书《论大战略》,里面的核心观点就是:战略,是目标与能力的平衡。说的是一样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足,不是说停下来放弃更多的欲望,而是找到既需要长期才能实现,又可以阶段性地被实现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也是可以随着能力不断被调整的。

当然,我不是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内心矛盾的地方在于,当我们只关注快乐的时候,容易陷入低层次的循环。就好像《零极限》里提到的「开门关门」循环,我们甚至会创造问题,然后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快感。

究竟有意识地去寻找快乐,还是不挡生命本来的道路顺其自然?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大概是殊途同归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堆中长大的孩子更聪明』 众所周知,阅读对孩子们颇有益处,对于大人们大抵也是如此。一项最新的研究指出,即...
    刘青萍阅读 3,452评论 2 3
  • 昨天的天气好热,我在驾校里接受着太阳的炙烤,而张叔叔在卖场里挥汗如雨。前天晚上张叔叔告诉我他瘦了5斤。我的小...
    糖糖的新生活阅读 5,579评论 2 1
  • 元宵夜的怀想 走在大街上,看到火树银花的灯饰和赏灯的人们,还能感受到一点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帆影飘飘阅读 1,378评论 0 1
  •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七爷霸阅读 937评论 0 2
  • 那时 还很小 我的情人 我的奶奶 依偎在她温润的胸怀里 我既是玉皇大帝 也是孙大圣 我的奶奶 您如宇宙初始的混沌石...
    刘德不德了阅读 1,41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