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下的疫情情势
你会感到焦虑吗?
如果焦虑,你有多焦虑?
拿心理学测量知识来测量我们的焦虑程度
0代表完全不焦虑
10代表完全焦虑
5代表中度焦虑
那么从0~10的这个10点量表上
你给自己的焦虑打多少分?
你知道你的焦虑值之下意味着什么吗?
你知道你孩子的焦虑值是多少?
那又意味着什么吗?
你知道该如何用焦虑感去给孩子赋能吗?
你知道孩子应该可以从这次疫情中
学到什么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作者
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研修班授课师资
田宏杰老师的公益直播课
《面对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疫”?》
解开你的所有疑问
本文是基于田宏杰老师直播课做的干货整理
以供错过课程或者想温习的亲们学习
1. 疫情下的“焦虑感”意味着什么?
说到疫情焦虑,大家多半会说为我们会不会被传染?出去安不安全之类担心。
但我相信这里边还有一种担心或焦虑是:突然间我们所有人都在家了,孩子也在家了,我们的三餐怎么安排?孩子的学习怎么安排?自己的工作怎么安排?这方面的焦虑、担心大家有没有?
那这个时候的焦虑感到底意味着什么?高焦虑和低焦虑,哪种焦虑能让我们更好地区适应(当前的处境)?
给大家分享个心理学实验:
医院里给即将做手术的病人做实验,就在手术前去问病人:“你现在马上要上手术台了,你现在的焦虑程度有多少?请你做一个打分?”
然后会发现有的病人特别焦虑,我们把他叫做高焦虑主;有的病人是完全不焦虑,我们把他叫做“低焦虑主”;还有一些病人是中等焦虑,有点担心也没那么担心。
研究者就想知道在手术前高焦虑、低焦虑、中等焦虑的这三种病人,哪一组病人等他做手术的时候,他对手术的评价最为积极、正面。
结果研究发现,高焦虑的病人对手术评价最低,为什么?太焦虑的病人,当他上了手术台的时候,他心里面太担心、紧张了。医生病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微妙。当医生跟旁边的护士说说话,他就有点紧张,心想你们怎么还不给我做手术,还在说话?当医生让护士去拿一个东西,护士准备的慢一点的时候,这个病人也会很着急,心想你快一点,我都在手术台上了,你怎么还那么慢?所以太焦虑的人眼里看到的全是问题,回头他对手术的评价就是最低的。
那么中等焦虑和低焦虑的病人,哪一组对手术的评价会更好呢?研究发现中等焦虑的病人对手术的过程评价会更好、更积极。为什么?
低焦虑的人手术之前认为无所谓,反正上去就是个小手术,做完就完事儿了,他们把手术看得太容易、太清了,对整个手术过程就不了解。当他上了手术台发现自己在这种环境下突然有点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然后手术的过程,他不知道一个程序后接着要跟一个什么程序。中间哪种焦虑感、烦躁感反倒来了。所有低焦虑的人在真实的手术环境下对手术的评价较低。
中等焦虑的人在手术之前就把整个手术流程进行了了解,然后对整个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手术中哪个环节跟着哪个环节,对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疼痛和各种各样的反应,他都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中等焦虑的人因为心里有数,对这个手术就评价会更正面、积极。
那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在当下这种疫情下,太焦虑和不焦虑,还有中等焦虑,哪种对我们自身在疫情防御中更有利?
你会发现太焦虑不行,太焦虑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激综合症:睡不着觉、各种担心等等。而且太焦虑的人在这阶段,由于孩子也一直在家,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
比如本身对疫情有点担心,跟孩子出去一下要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碰楼梯把手,结果孩子恰巧碰了楼梯把手,这时候家长怎么样?紧张死了有没有?一着急还容易发火对不对?所以太焦虑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时就会太挑剔,当孩子有不好的反应的时候,父母也常常会有过激反应。
而且这个阶段,如果父母很焦虑,哪怕看到孩子居家的学习行为也会特容易着急,觉得你怎么不好好学啊?你怎么这样?你怎么那样?负面情绪特别多对不对?
那不太焦虑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爸妈特别不焦虑,觉得没关系,正好这么长假期,咱们该干嘛干嘛,然后该吃吃该玩玩,孩子你该学学。如果一直觉得后面将要进展特别顺利的话,我相信在这十几天的时间,你应该已经碰到困难了。
困难在什么地方?第一,是你的生活会有很多的不便利,买菜不方便,买东西不方便,一日要三餐做饭,同时要管孩子、要管工作。有没有发现有那种用东北话叫“脚打后脑勺”的感觉?所以如果你太不焦虑,就会对这个事不关注,然后你不会采取行动,你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不会事先想到这事的难。而想不到这个是难,等到真正操作的时候,难度其实可能就会特别高。
所以太焦虑和太不焦虑都不行,而中等焦虑水平恰恰是最好的。我们大家是这样,其实孩子也一样,我们的孩子面对这次疫情,他如果太焦虑,你会发现他每天都会很紧张。如果他不焦虑,也会很麻烦,不焦虑带来的问题是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所以,中等焦虑水平是最好的,我们把这种焦虑水平叫做最佳唤醒水平。
其实这条焦虑线不只用于疫情下的焦虑,生活孩子的考试焦虑,参加一次重要演讲的焦虑,所有这种重要事件中的这种焦虑感,他的行为效果都会符合这条曲线,也就是我们心理学把它称作为“倒U曲线”,也就是焦虑水平太低,行为效果不好,焦虑水平太高,行为效果也不好,而焦虑水平居中的时候,行为效果是最好的。
这条曲线还会有两个变形,也就是任务难度不一样的时候,那么最佳唤醒水平的情绪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针对一个简单的任务,比如说孩子去玩什么打地鼠,就越快越好。或者孩子玩手机游戏,打什么愤怒的小鸟,越快反应越好。因为那个任务简单,所以孩子越快反应,效果就会越好。简单的任务紧张一点,效果会比较好。
但是困难任务,这就一定是紧张程度低一点,整个焦虑水平低一点,效果会更好。 就像平时的学习状态,焦虑水平低一点,有一点焦虑,但不太焦虑的状态是最好的。
面对考试有一点焦虑,想着考试自己有哪些地方还不行,有一点点担心,这个状态是最好的。因为有一点点担心,我就可以去想我应该如何去补足?所以像考试这种困难的任务焦虑水平略低一点会更好。
焦虑是什么?焦虑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功能?焦虑最重要的核心功能就是它能够让我们去关注信息,去调动力量,去找办法。
焦虑情绪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当我们看到未来的时候,我觉得未来很重要,但我有点担心,这个时候我就会焦虑,所以我会瞪大眼睛去关注信息,当我关注信息了,我就能够调动能量去找办法,这一点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不需要把焦虑赶跑。不管是这次面对疫情的焦虑,还是生活中我们面对考试的焦虑,还是面对人际交往的焦虑,哪一种焦虑都有重要的生物适应意义。
所以当焦虑来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好好看待这份焦虑,然后看到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然后把担心的事儿去把它早一点搞定。
2. 如何运用“焦虑感”为孩子赋能?
让孩子在疫情中有一些合适的焦虑感,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学到很多。
其实,中等焦虑的孩子,不管是面对考试还是面对重大事件都是一样的。面对考试,提前两星期他知道要考试了,就会想自己哪里有问题,得怎么去备考。
所以,中等焦虑的孩子早早就会去做准备,他的成绩总是最后的。
那如果孩子太焦虑或太不焦虑,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针对高焦虑孩子:
如果孩子太焦虑,你去跟孩子说没啥可焦虑的,别想它就行了。各位这样行吗?不行!因为心理学讲究“同频共振”,你们俩要情绪在一个频率上,他才听得进去,你指的路他才会跟过来。
孩子说我好担心,你说没啥担心的,这事不用担心。你会发现这时候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你说别担心,不用想它,他还是会觉得不行,还是担心。他根本没有办法做到不担心。
所以,当孩子太焦虑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急于去缓解孩子的焦虑,告诉孩子把这份焦虑感拿走。我们首先是要去跟孩子共情,去理解他的情绪。孩子说他担心,你一定别着急去帮他解决担心的问题。先停下来去了解孩子担心的是什么。当然你别硬问,孩子说我好焦虑,好担心!你说有啥担心的?你跟我说实话有什么担心的?各位什么感觉?你给我说说有什么担心,孩子立刻发现跟你没话说。
如果他焦虑,你也试着进入这种有点焦虑的状态,如果他说我真的好焦虑,好担心,你先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是你也有点焦虑、有点担心的情况,把这份担心跟孩子说,让孩子感觉到原来妈妈也担心,这样才能同频。
然后你再问孩子你都哪儿担心?孩子就会跟你说自己担心在哪。说我总担心完全待在家里,我觉得还没事,但如果外面有人刚好从我们家门口经过,他咳嗽了怎么办?出门的时候,我总想万一楼道里不干净怎么办?按电梯那个按键的时候,我总会担心它不干净怎么办?等等。
这时候你一定要跟孩子说,你这个担心真的有道理。千万别说你担心的没用,你要说他的担心没用,你们之间的连接就断开了,你再说他就听不进去了。
然后接下来怎么说?你要说,咱这楼道里确实是个比较密闭的环境,怎么能够让楼道空气更流通,而且我们能够做好自我的防范?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跟你去想办法,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我们出门可以拿着纸巾,我们按楼层的时候把纸巾垫上。
这时候你说:“对,孩子这个方法好。妈妈也想到一个,我觉得我们可以请物业把楼道对外的窗户都开开,这样空气就会比较流通。”孩子可能也会接着想,咱们出门之前把口罩戴严实了,把帽子也戴上;然后我们也可以戴手套等等。
那等孩子知道自己的每个担心都有办法,他是不是就不用再担心了?
所以如果孩子太焦虑,我们一定要去认可他的这份焦虑,然后去了解他到底在为什么焦虑,为这份焦虑找到解决办法,有了办法了,焦虑就化解了。
同样的,面对考试焦虑、演讲焦虑、见陌生人焦虑,各种各样的焦虑,都可以这样应对。
针对低焦虑孩子:
孩子不太焦虑怎么办呢?不太焦虑就会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心上,根本不会为这事儿去做准备。比如面对这次疫情,不配合大人待在家里,出门不肯戴口罩,去超市不会避开人,平时考试前一点都不焦虑,也不会为之准备。所以不焦虑很麻烦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用“先跟后带”法去引导他关注信息,找到办法。比如孩子对疫情一点都不焦虑,你要做的是什么?
你别跟孩子说这疫情很严重,你必须得上心,别出去乱跑。你会发现这样你就把孩子放到了对立面,你越唠叨孩子就越不上心。怎么办?孩子跟你说这个疫情毕竟离我们很远,所以没事儿,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一天该干啥该学学、该玩玩。
你可以跟孩子说:“孩子,妈妈发现你真得很淡定,你好像心里很有底的样子,我觉得所有的事都要有这样积极的态度,对疫情我们不用特别的焦虑,然后我觉得我们也把它做好准备,心里有数,心里就有底。你觉得疫情不用太焦虑,我们需要关注哪一点信息?”
你会发现孩子就会去找哪一点信息是重要的,他可能会想到说:“妈妈,我觉得其实最近买菜特别难,我觉得我们先买菜”
你说:“对,孩子,你先帮妈妈想到妈妈的事了。”
孩子可能还会想到“我觉得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开学,老师要什么时候要我们交作业”
你说:“对,我们得先把作业排期排起来,根据进程做去做好准备。”
孩子也可能对于疫晴会说:“我是觉得可能在外边玩的时候,周围要有人的时候,我会有点担心跟人离得太近。太近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
所以这个时候先跟后带。先肯定孩子,再引导孩子去关注他看到什么信息,这个信息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引导孩子去关注到信息,去找到解决方法。
所以焦虑感是什么?焦虑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我们一定要用焦虑感去为孩子负能,要让焦虑感处于中间的水平,不高不低,刚刚好的焦虑感是能让孩子睁大眼睛去关注信息,去找到解决的办法。
3. 从3个方面帮孩子做好“心理防疫”
疫情就是一个重大危机事件。如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幼儿、小学生、青少年,在这么重大的危机事件中都没有去关注到这个疫情,没有从这个疫情中学会重要的知识。那么他在这次灾难中其实就没有学会东西。
孩子如果每一件重要事件中他都没有去关注,都没有积累,实际上这个孩子他会失去很多东西。所以趁着这次疫情,我们首先一定要给孩子做好健康和生命教育。
第一方面:做好健康和生命教育
关于健康教育,其实孩子要学到的是什么?首先是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低年级的孩子,他可能学会的就是如何洗手,把手洗得很干净。平时你教不会,但这次全家人都一回来就去洗手,孩子应该能学会。
大一点的孩子应该去学习更丰富的知识,包括病毒和普通细胞之间的关系,病毒和身体免疫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身体是如何去进行杀毒过程的,包括那些疫苗是如何研制的?最近不是在研制疫苗吗?那么疫苗的研制过程中是如何经过逐步的实验,然后去运用于人的?
然后这种卫生组织是怎么在起作用的?
面对这种重大的危机事件,国家是如何起作用的?
这种危机事件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这种慈善机构,平常孩子不会关心红会的问题,但这一次孩子会关心到红会。然后也会关心到不同的基金会的作用。
所以经过这一次孩子要学什么?孩子应该是心里边要放进来大的知识框架,通过这次疫情甚至还得要去关注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哪些重大的瘟疫,他们在如何起作用?包括中国前边的那次疫情,非典中我们积累下来了哪些方法、经验?
所以孩子在干什么?一定打开孩子对跟疫情相关的知识结构、知识导图。
那比健康更重要的是什么?生命教育!
关爱生命,树立孩子生命价值观。平常你跟孩子讲生命的意义,讲社会价值、讲爱国,你会发现不太容易教育有没有?会有点生硬。
但是这一次你会发现那些生命,生于死,对生命的关爱,这些话题一下就摆在孩子面前的时候,这些丰富的、真实的信息一过来,其实孩子他就能够学到很多。
首先,孩子跟你一起去关注每天确诊病例有多少?每天疑似病例有多少?每天有多少人已经治好出院了?透过数字他会去知道,原来每天先开始都在增加,我们好担心,慢慢数字开始降低,孩子心里边那种欢喜和我们一样。他会知道太好了,等到过一阶段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控制住了。
当疫苗研发出来那一刻,这孩子什么感觉?疫苗研发出来,那么几万患病的人都可以被治好,疫苗研制太重要了,是不这种感觉?
所以你会发现,不用直接你去跟孩子讲生物学,讲医生,孩子经过这次疫情,他对医生,对这种生物制药,对这种免疫学,都会有所了解。
这个过程中还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比如他会看到钟南山那天落泪,这个落泪的含义变得更丰富。他能看到有人在唱国歌,然后很感动,这么多人站在这儿,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去战胜疫情,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一定能赢。
这里边的力量,这种感觉,就让他会觉得在这种生与死之间,这种又担心又有力量,这两种真实的情感,平常看不到的,这次都看到了,有没有?
包括甚至孩子也会看到一个词叫“逆行者”。身边一定就会开始出现他熟悉的机构,熟悉的人,比如我们家孩子,我们家平常看病去中日友好医院,然后孩子他就会跟我讲说,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去了5波医生了。
然后他会看到中间有一个先生去送媳妇去武汉参加救助,然后看到他们两个在哭,就会看到很真实的情感,就是我也不想离开家人,我也有点害怕,但是我一定要去。
这时候孩子是不是头脑中对于社会担当他一下就理解了?在孩子还在热血青年的阶段,你一定把社会担当种到他心里边去。
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个是他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如果孩子会知道原来社会担当那么重要,我以后也要像这些医生一样,我以后也要像钟南山一样,我以后也要像什么职业的人一样。
这孩子什么感觉?他以后长大,他读书的时候就不会问你学习有啥用?现在有多少孩子、初中生、高中生过来做咨询的时候,他会说学习有啥用?有那么多的工作可以做!千万不要等到初中、高中孩子问你学习有啥意义的时候,你再去跟他讲学习的意义。这次疫情一定是让孩子看到社会担当这几个字,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时刻。
当孩子带着这份社会担当长大,他就知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一定要好好做事,人生一定有矛盾,想学又不想学,想做又不想做的时候,但我也会选择去做。所以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大家也要去做好它。
第二方面:做好情绪管理教育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情绪管理不是情绪压制。
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积极情绪有它的价值,消极情绪有的时候有更重要的力量。
所以孩子在生活中不管是焦虑还是沮丧,甚至是愤怒,这些情绪都有重要价值。这些情绪来的时候,我们都不是把这些情绪赶跑,而是要去明白这些情绪下面的价值是什么?
如果孩子面对疫情有焦虑,我们一定不是说把焦虑赶跑,别去想它,我们想想快乐的事儿。我们看看这种快乐的新闻,看看电影,去吃东西,我们嗨一嗨,把焦虑赶跑,这是不好的。
前面我们说过了,焦虑下面是有意义的。它能让我对这些信息有点担心,我需要为这些信息去想办法。
那其他情绪也是一样的。当孩子沮丧的时候,你可以了解这份沮丧下面是什么?是学习学不会?还是什么?你会发现每一个沮丧下面都有一个重要力量,我想要学但我学不会,我沮丧,沮丧下面压的是一个我想要学会的力量。那我们就帮孩子找到学会的办法,让孩子学会。所以沮丧也是好情绪。
那么面对疫情,如果孩子焦虑怎么办?首先焦虑情绪你怎么对待?刚才咱们有办法了,叫做同频共振。之后在焦虑情绪下你要做哪些事儿?一定别把焦虑去赶跑,而是要重视焦虑,了解清楚是哪个问题之后去找解决办法。
那当焦虑情绪解除之后,我们要如何去做回顾?等这次疫情过去以后,我们一定要跟孩子做回顾,可能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回顾,是你要跟孩子讲,当时真担心,那感觉好长永远都结束不了,可是你会发现也真的就结束了。看来最难的事儿也有解决的一天,你会发现给孩子树立了信心有没有?
通过这次疫情,让他知道当时那么大的一件事,那么难的一件事,当时我们都觉得是坏事。但我们从中竟然学到了那么多新的成长。
所以在这次疫情中,如果大家能抓住机会,把心理防疫做好,孩子就会学会如何去应对成长中的其他危机。
所以这阶段的情绪管理教育,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这一次的危机应对能力,能够迁移到未来更多领域。长大以后孩子碰到其他困难,他就不怕。
第三:引导孩子做好自主学习的教育
平时我们也会希望自己能够多放手,让孩子去自主学习。但是生活中总会有困难是什么?家里有小学生的爸妈就会明白,你平常敢慢下来吗?你不敢慢,每天的作业,如果孩子慢下来,到九点,他就没有办法上床睡觉,有没有?当他学习的时候他要慢下来,节奏要慢了,就影响到他后边很多学习。
但这疫情来了,假期长了,而且教育部也发了文件,不许在这阶段去提前学习。在这一阶段慢下来的时间,你就要去培养他长远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自主学习最难了,学着学着就偏了,边学边玩了,对不对?
所以引导孩子提升自主学习效率你得做好三件事:
第一就是引导孩子做好学习计划
一定要引导孩子去做一个能够执行得了的学习计划,最怕你计划定得老高,到时候你根本实现不了。你要先观察孩子三天,找到孩子的水平基线,然后在这个基线基础上去给孩子设定后面的目标。
还有一点,选定学习内容的时候有四个字特别重要,叫“刻意练习”。比如这个阶段,如果你盲目让孩子刷太多的题,然后做太多的阅读,你会发现不好,因为盲目的练习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反倒可能会让孩子变笨。
最好的办法就是有目的的去选择阅读的内容,有目的的去选择做题的内容。孩子做题弱就补题,阅读弱就补阅读。
有家长跟我说,他们家孩子阅读很多,读很多书,结果阅读成绩根本就不好。他家孩子四年级,我说你回去观察孩子,观察一个礼拜,首先看你家孩子读什么类型的书?其次看你家孩子他怎么读?回来跟我讲。
家长回去就观察,结果回来跟我讲,四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啥?这种没多少字的漫画,然后还喜欢那种故事书,有情节的。而且看书的特点是特别快,速度飞快的翻。我说他这书就白看了。为啥?如果一二年级用他这种方法看书,那就没问题。因为一二年级就是读大量的东西,接触多种信息,接触多种情景,孩子脑袋里装满了东西,是一二年级的目标,对不对?但是,三四年级是孩子的思维品质发生跨越的时候,等他到五六年级的时候,这个孩子关注的应该是内在的逻辑关系。他读故事的时候,是要看到背后的历史逻辑,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人物之间的关系逻辑的。
所以孩子一二年级看故事,五六年级看逻辑,三四年级得干嘛?如果你还天天读故事,你只会把你的头脑限于故事之中,孩子半点都提升不了的。所以如果一个三四年级的孩子就阅读能力来讲,选定阅读内容的话,首先这个故事对他来讲有一点点难度,然后读故事的时候,读的方法一定是速度慢一点的。 然后每读完一段琢磨一下,这个人物说这些话,他的情感是什么?去关注他说的话,同时关注情感,不是关注事件的前后关系,我明白这个人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而且你会发现阅读题做的都是那种这段话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对不对?所以,你得根据他的特点去选择选阅读的内容。
整个在做计划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计划一定要是可实现的,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去观察他的现有水平,去设定计划;第二点,在选内容的时候,用“刻意练习”去选合适的学习内容,孩子才能够学完以后真的提升了。
第二就是执行时一定要进行过程性管理
清单法是我最强调的一个方法,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特别好用。清单法也是时间管理技术里边最核心的方法。
如果你想让孩子记住自主学习,首先干一件事儿,用清单法把他大脑中的事全都拿出来,列到一张外在的清单上,清空大脑,让他一会做事的时候,每次大脑只集中精力做眼前的事。
之后去整理这张清单,这张清单应该是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整理的,然后把事情理清楚之后,问孩子哪件事他做起来最容易,从最容易的开始做,之后每完成一件打一个沟,打勾也至关重要。 做一件事,只要我完成的时候,我一打钩,我们大脑就会分泌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叫做多巴胺,会让我们觉得有点兴奋,有点快乐,有点愉悦的那种物质。所以你看到咱平常生活中完成一件事,一打钩的时候,爽的感觉有没有?这个时候很重要很重要就是打勾。
那么孩子今天把清单列完,每做完一个打一个勾,然后几天下来,孩子知道这张清单上哪些是我愿意先做,哪些是我愿意后做,然后哪些是我要如何去安排? 是不是?还是刚才我们说的4个字,心里有数,他就对他的作业心里有数,就好办了。
所以大家把这个方法用好,让他确定的时间做最多的事儿,这孩子你会发现一个假期过来,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增强很多。
给孩子正强化
如果孩子一天下来,发现自己特别高效率的做事,但一晚上下来自己还是没有时间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儿,轻松的事,喜欢的事。那孩子是不是发现快速学习一点用都没有?心理学里边讲究强化。强化好行为有好结果,这个行为就会增加。所以好行为有好结果,这个行为就会增加,这一点至关重要。你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好行为有好结果。
如果我快速用清单法提升效率了,后面留下来的时间一定要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当然了,我指的喜欢的事可不是说好好学习,时剩下时间你去玩手机,千万别说这句话。为啥?有家长就跟我说,他就说这句话,好好学习,你赶紧写完,后边送的时间都给你玩手机。结果第1天孩子是做得很快,第2天做的也很快,第3天孩子得找到窍门了,把那作业做得很糙,结果妈妈就急了,说你要这么做的话,我可不能让你玩了。孩子也说你不给我玩,我作业也不做了,互相威胁就产生了。
如果孩子做好作业了,留下时间了,我们拿来做啥? 一定去做孩子觉得有意义的事儿,把它画一张饼图,所有时间100%的一张饼图,那么其中可能有20%的时间可以玩手机,有30%的时间要拿来阅读,然后有20%的时间要拿去运动,还有30%的时间看孩子喜欢啥,比如孩子喜欢那种历史,他就可以去做历史类的东西等等。
第三点,积极反思,积极复盘,不断去精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是计划制定好了,也开始执行了,这事就完事了。计划制定完以后,你会发现有做的特别好的时候,你怎么去鼓励他,能让好行为形成好习惯?还有做的不好的时候,你们得怎么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