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晚,浙江温州女子孙某在回哥哥家途中,遭到丈夫和公公等人携钢管殴打,致使孙某身上多处受伤,脸被毁容,还被涂抹大便。此事一经报道,便引发公众热议。
家暴并不仅仅是“一家之事”,家暴的本质是暴力,是对公民人身权利的损害。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倾向于将家暴归结于“夫妻不和”,归结于家庭内部的事情,与社会与他人无关。
从家暴产生的原因来看,确实是诞生于家庭内部,属于私人领域;但是家暴的本质毕竟是暴力,当暴力不断升级,达到危害到公民的精神健康与人身权利的程度,就属于公法的规制领域。这时,丈夫打妻子也不再是家庭中的私事,而是国家、社会所要管辖的公事。
转变大众对于家暴性质的认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施暴者来说,当他们认清自己行为的性质,认识到家暴这一行为的危害性及其后果,有利于他们规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受害者来说,有利于他们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利,避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实际上,很多家暴案件都是由于暴力一步步升级而导致的,从司法层面来说,“家暴”确实难以定义,家庭中较低层次的冲突和暴力难以受到法律规制,而当暴力升级到可受法律规制的程度,惨剧往往已经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转变民众对于家暴性质的认知,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才是避免惨剧发生的根本途径。
在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家暴也存在性别上的认知差异。大家通常认为女性才是家暴的受害者,但实际上,男性被家暴者也不是少数。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曾遭受过家庭暴力,由此可见,家暴其实不分性别。
一直以来,家暴是社会中被忽略的暴力。想要彻底治理家暴,既需政府完善法律制度,也需民众转变自身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