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七年级时我教读朱自清的《背影》,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课文自选入中学课本以来不知感动多少人,让多少人重新认识了父爱,流下了眼泪……那么它到底有多大的神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接下来我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 ,当读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体给儿子买来橘子,儿子流下感动的泪水时,我的声音哽咽了,我不得不停下来稳定稳定情绪……可是有的孩子在笑,在交头接耳,是那么的不以为然。他们大概是对流眼泪的事不可思议,小小的橘子至于一哭再哭吗?我没说什么,只是示意他们安静别笑。接下来就是引导孩子们朗读读课文,找字词,梳结构,理线索等等,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关注刻画父亲背影的段落,碰到一个句子:“等到他过来时,我赶紧去搀他。”我说,这个“搀”字是被父亲感动后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举动。我又接着说,当我们小的时候都是父母搀着我们,呵护着我们,当父母老的时候,我们又能否做到去主动搀扶他们呢?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到了一个孩子不大不小的声音:“我才不搀呢!”我叹了一口气说:“那是因为你没长大,还不懂事啊!”
应该说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也很自我。你讲的他们未尝不懂得,但是他们有时候偏偏和你背道而驰,和你拗着来,你和他大道理,反而让他觉得好笑。这里面反映那些问题,我大致做了一下猜测——1.家里人给予他的爱太多,多到泛滥无原则,导致他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所谓“惯子如杀子”就是这个道理。2.离异家庭爱的缺失,导致他不会表达,冷漠冷酷。3.家教盲区,父母的第一任教师没做好,所谓“一打一护,必定上树”,孩子每天忙于跟父母斗智斗勇,哪里有时间品味父爱母爱呢……
突然想起了年少时在外求学的日子,那时候每周上六天课,周六晚上回家,周日下午带着一周的干粮 返校。父亲每次都要送我一段路,有一搭没一搭的跟我说些有用没用的话,大概就是叫我吃好喝好学好之类的套话,风雨无阻 。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老天偏要为难我这穷学生,我一要返校天就下雨,咱爷俩只好披蓑戴笠深一脚低一脚的在泥泞的路上挣扎 ,父亲从无怨言。我总是很内疚很感动,心里好想将来考上大学挣钱报答父亲,这种内疚和感动让我在整个枯燥的高中阶段异常努力,不敢有任何非分想。父亲有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俺家穷 ,俺也没本事帮你,你要学不成,只能回家干农活!”到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我那时的心里想法,我在心里默默的说:“俺大,你放心!不会的,我一定不回家干农活!”在无数次的我熬夜奋战的日子里,我常常对自己说:“记着,我不要干农活!”
今天我在父亲的培养下已经成为一名骄傲的人民教师。我深深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我常常告诉自己趁时光未老,我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报答父母恩情,直到风静天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