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期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1979年,那时一个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也挎上母亲亲自缝制的土布书包跨入校园。学校是村部,老师是村长弟弟曹老三。长大之后才知道他能当老师,就是因为他二级毕业认识几个字,纯属为了几个大馍的钱。我们十来个孩子在他手下跑了三年,我语文考了37,数学考了23。我爸爸训斥人家耽误了他的子弟,就把我送到集上边(那时候只有集上才有正规的校园)。后来我就把那三年当成了我的幼儿园。1986年,那是教育的一个春天,《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从原来的谁上学倍感荣耀,到现在谁不上学就是触犯法律的尊严。1992年还是那个老人又在南海边走了一圈,这个时候我的初中已读完,做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产物----中师生的一个群体,我是其中的一员,那年数理化我都考了满分,语文考了全县第二,我才上的师范。三年之后,我做为一个老师,走到了一群孩子的面前。站在我面前的孩子,从年轮上讲也只比我小那么几圈圈,我诚惶诚恐的站在讲台上面,害怕课讲的不够精彩,荒废了学生的流年。通过几年的洗礼和磨练,在讲台上,我虽不能口吐莲花,但也能侃侃而谈。校长每每见我,不是满脸期许就是展开笑颜。转眼到了2001年,我也因发不上工资,背着校长偷偷考试跑到省城上了省教院,那时候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只有提升学历才能挣到养家的钱。这时候正好课改兴起,迅速在全国蔓延。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参加者和实践者,我也是斗志昂扬、满血参战。这期间也有困惑、质疑、甚至不满,但还是紧随课改的战车勇往直前,没有马虎,不敢懈怠,甚至夜不能眠。就这样过着一天又一天,天天想着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2011年课改已历经十年,课程标准又有了改进版。素质教育也越走越高,越走越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走进不同的教室、不同的赛场和不同的校园,也让我从镇上的小学走到了县城,现在又来到了天鹅湖边。不但工资早已按时发放,这两年效能工资也能比肩政府公务员。我真真切切地见证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变迁,我觉得我是众多教师当中的一个缩影,是被教育改革的洪流“裹挟”向前。基层学校一个接一个的消失,就连鸟雀都不见;城里学校一个接一个的扩建,并且个个生源都爆满。有人说这是教育的不公造成了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但凡有点办法,谁不来到城里边?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是历史的趋势,国家发展的必然。国家城镇化的方向越走越远,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育岂能置身事外,不随改革的洪流而脱离城镇化的发展?这正是大家不满足现状,向往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而产生的必然思维中的必然。但国家没有忘记偏远乡村的留守儿童和坚守乡村讲台的教鞭。学生免费住宿、免费午餐。要是学生长期住校,还补助钱款。更不用说普惠型的两免一补已经铺开十余年;教师城乡结对,鼓励支边。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这正是体现党中央把乡村教育挂心间。就在前几天,11月4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的篇幅关注了我们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国家教育部教师司司长王定华说:“对300万乡村教师要厚爱三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高看一眼,”这种非常接地气的说法让我感慨万千。乡村教师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履行着最最神圣的职责,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那是人心的必然。
40年的改革,改革的40年,也是我一路成长的四十年。今天我能站到这个讲台上,从教育的角度赞颂改革开放的40年,那也正是我的荣幸和豪迈表现。虽然群众对教育现状还有诸多不满,比如高铁霸座、公交坠江也能和我们教育沾上边。说是我们没把他们教育得更好,才导致今天不文明的行为和祸事惨案一件接一件。这不也正说明全国人民对我们教师期望殷切,我们的教育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各位倾听,耽误各位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