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磨练思想的方式。希望能坚持每天都写写东西。那么就开始吧。)
受网文的鼓动,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人潮汹涌》,一部就是今天看的《你好,李焕英!》。平时很少看电影,且两部片中都有些生硬的情节,但瑕不掩瑜,这两部片子还是很令人感动,也让我对国产片又多几分好感和期待。
电影毕竟不是生活,需要一点夸张,需要一些快节奏的转换,作为贺岁片,更是需要明白而痛快的表达和释放。这两片都是成功的,票房上的成绩也说明,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好作品不会被埋没。豆瓣上的评分带动了影院排片量的增加。前几天看完《人潮汹涌》心情还有些激动,可隔了几天印象已经淡忘了许多,趁着今天刚刚看完《你好,李焕英》,写写感受。
对于这个电影的场景,我是熟悉的。我出生在宜城,父亲当年是从大连化工厂调拨到宜城去建设鄂西化工厂(宜城的另外一个化工厂)的第一批创业者。作为建筑工程师,他亲身参与了化工厂的设计和建造。我小时候都是和这一帮大连人的孩子一起在山沟里长大,在家讲武汉方言,出门讲东北话。之前网上有文章解释,为啥在湖北深山的厂区大家都在讲东北话,这是实际情况。长大后回武汉,又在一个汽车配件厂的子弟小学读书,同学都是工人子弟。电影中工厂宿舍区的那种生活场景,确实让人很熟悉。
先说优点吧。故事大体情节还是可以的。一个从小到大都让人“不长脸”的孩子努力想让妈妈高兴一次,又弄巧成拙,穿越到从前想努力改变妈妈的命运,但未能成功。谁没干过笨拙的事情?发心正的事情,哪怕事情做得幼稚也有可爱的理由。结尾部分的反转也让人不禁落泪。总体上,这部片子是以情感人,毕竟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一份能让人感觉到的温暖都是可贵的。
影片中的硬伤很多。首先,电影中李焕英的形象还是略显单薄的,工厂生活过的人,没那多矜持,也不会那么瘦弱。作为父母为女儿考上大学摆酒请客,却在大庭广众下被打脸,在一个熟人社会,这个事情会变成段子,自己会被这些身边的熟人笑话一辈子。可这个妈妈回家路上突然又放下了,说说笑笑地骑车带着姑娘回家,极不合情理(换谁都没这么好脾气)。后面李焕英和贾玲喝醉后第二天去和地下爱人领了证,突然出现的贾爸爸也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张江,作为安全员,应该更沉稳和狡猾一些。小混混冷?耍酷耍得很呆,混混不是那个做派。王琴在排球比赛后突然消失了,她日后飞黄腾达,以她的身份和心态是不会、也不屑再来找以前的穷姐们来显摆的(四处夸耀的表现,反说明她在骗人)。
人到中年,对电影的期许没有年轻时那么强烈,或许是看了太多阴暗的东西,又被磨去了很多棱角,反而喜欢看些简单而平常的片段。就像去听相声,就是要去听那些让人欢喜的“抖包袱”,看魔术,就是要去感受现场的那种不可思议,而不该细想。而“爱”本来就是一种天真而幼稚的事情,太多计较的都不是真爱。导演贾玲写这个片子,拍这个片子,就是带着一些天真,或者说“幼稚”,这种对母亲的执念反而让观者心动,而愿意去忽略那些不完美。
媳妇看完这片子大哭一场,我虽然感动,但反应没那么强烈。大概就是老话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人的故事女人才懂。而我的童年的印象中没有太多母爱,对母爱的题材艺术作品都有种本能地排斥。少年时的生活并不美好。很多情况下,我都是想着办法躲避性格极端暴戾的母亲(多年后她依然有着严重的心理和身理疾病,我依然对她抱有恐惧)。认真学习,少闯祸,进门察言观色,小心说话,也是单纯地为了少挨些打。很多年后,娶了个南方媳妇,后来有了两个女儿,爱我的人又多了一倍。被爱过的人才知道如何去爱,但这并不容易,懂道理的人很多,做得出的人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