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导读:
婴儿是没有睡眠障碍的,通常是父母用了不恰当的方式,导致婴儿睡不踏实。
之前通常的理论是控制孩子哭闹,使用哭声免疫法,但这违背了人类伦理。
首先,推荐用EXCEL表格来制作一张作息规律表,依据EASY法(实用程序法):
什么是EASY?
EASY是婴儿规律作息的一套程序,它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意思:吃(Eat),玩(Activity),睡(Sleep),然后爸妈就有自己的时间(You),这样白天会有重复的好几轮EASY,直到晚上睡觉。
如何执行EASY?
先制作一张作息表,作为参考,分3小时EASY或4小时EASY,核心就是要在白天坚持吃-玩-睡这个生物钟节奏。
以下是表格图例:
其次,我分4个阶段来讨论婴儿的睡眠解决方案:
1、新生儿期
母婴共同体感觉,建立安全型依恋(约0-3月左右)是需要夜奶的,因为这是生长发育较快,睡眠是根据胃容量决定的,隔3小时需要喂一次奶保证生理发育。
2、婴儿期
培养睡独立婴儿床(约3-12月左右)的睡眠是90分钟一个循环,也会发展出一个“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s movement)”,叫REM,做梦也是在这REM阶段。
(依据[英国]尼克·利特尔黑尔斯《睡眠革命》R90睡眠方案)
在90分钟的间隔后,婴儿会醒来,这时的婴儿还是不会自主睡觉的,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入睡。
这个时期的重点是保护孩子,睡有围栏的床,增加安全感
方式如下:
唱童谣,把最后一个音节用瑜伽吐纳的方式非常悠长轻盈的唱出来,还可以轻声的数数;同时用手指抚触婴儿的眼皮,保持从上到下的方向。如果是抱着安抚的话,待入睡时轻轻放下,为防止引起婴儿的惊跳反射,应该由屁股先着床,手慢慢抽离的同时,另外一个手拖住头再最后轻轻放下。
这个时候的需要养成单独睡小床的习惯,并慢慢戒除夜奶,在入睡前1小时尽量喂饱,不建议养成奶睡的习惯。
3、幼儿期
建立睡前程序(约12-18月左右)的睡眠会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突破90分钟的短睡眠,变成2-3小时的长睡眠,白天也逐渐睡1觉,这个时期的婴儿会特别粘人,我们要帮助他保持睡眠习惯和稳定睡前程序。
这个时期重点是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让孩子学习睡眠
方式如下:
饭后娱乐-刷牙洗漱-睡前安抚(讲故事)-入睡。
注意娱乐的空间不要在卧室,在入睡前卧室保持昏暗,让婴儿感知白天和夜晚的差别,并用道别的方式增加仪式感,多增加亲子互动,如果晚上宝宝闹就用轻声安抚,尽量不要抱睡和奶睡。
4、自我意识期
培养独立自主入睡(约18-24月左右),这时候的婴儿又会变成睡渣,原因是认知水平提升造成的。这时候就需要引进自主入睡模式了。
方式如下:
给他一个安抚玩偶,首先用绘本或编小故事告诉宝宝,你是它的主人(这里需要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他理解)。其次给宝宝每天的任务就是安抚并陪伴小玩偶睡觉。入睡前,建议选择在书房,选择一张舒适沙发和宝宝讲绘本,并盖好被子,读到犯困为止。最后告诉宝宝我们应该去小床陪小玩偶睡觉了。
这个时候是他非常独立的时期,最容易培养睡独立卧室,也需要戒除安抚奶嘴和奶瓶(奶瓶对牙齿健康的危害性不亚于安抚奶嘴),尽量使用吸管杯喝奶,请好好把握机会。
最后,介绍几个知识点:
生理学一:裸睡,睡觉只需要穿条尿不湿就够了。(依据:冷暖自知)
生理学二:戒除夜奶和睡前奶,这样宝宝不会因为晚上喝多了水分而导致膀胱涨醒。
(依据:膀胱肌发育概论)
心理学一:一件妈妈衣服,有宝妈味道的睡衣覆盖在宝宝身上,足以让他在睡觉时候拥有幸福感。
(依据:依恋模式)
心理学二:为什么要选择在书房里读书?
书房里更具备读书的仪式感,而且读完书或者等宝宝犯困时,可以安抚宝宝说“我送你去卧室小床睡觉吧,我们要晚安了!”。是以护送他到房间的告别仪式。而在卧室阅读后是离开,宝宝会察觉大人的动机,产生分离焦虑。护送和离开虽然都是最终以父母离开结尾,但在孩子的理解层面上是不同的。
如果在习惯卧室活动的话,会错误理解成卧室的床是活动的地方,而我们需要让孩子养成卧室寝具与睡眠联系起来。
(依据:心理暗示)
心理学三:凡事提前告知,做好孩子心里建设。
告知孩子下一步我要做什么,比如接下来我们要洗澡,然后讲绘本。给孩子做好心里预期后,他能较快适应父母的节奏。另外一点离开之前也要告诉孩子,比如说“我要去隔壁洗衣服了”、“我要去隔壁睡觉了”,让孩子知道,我们一直在家里陪伴他左右,需要时可以随时找到我们,这点至关重要。
(依据:搭脚手架法)
至此,到2岁前,培养儿子独立一间卧室睡眠的习惯已经完成。不用特别参考网上的年龄段区分,独立睡觉和安全感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一种睡眠习惯。
以上时间节点仅供参考,每个宝宝都存在个体差异。以实际出发,比如把奶瓶更换成吸管杯喝奶的契机,只要是宝宝会用吸管杯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按每天减少一次使用奶瓶逐步戒除,比如第一天共喝奶6次,其中5次用奶瓶喝奶,1次用吸管杯喝奶。第二天4次用奶瓶喝奶,2次用吸管杯喝奶。这样的进度来慢慢进行。千万别操之过急。
作者:灰灰 (我是一个80后奶爸,育儿路上你的知己)
记得看完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