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破纪录,导演饺子十年磨一剑的经历撞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朋友圈被描写饺子如何执着梦想,终于成功的帖子刷屏时,仔细看饺子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太多父母们不会那么容易接受的路径:
放着一个越老越吃香的医学专业不好好上完,迷恋动画,于是不务正业在大三转行,改自学什么计算机动画。
好吧,换行就换行吧,大学毕业的人,至少你能靠这个自食其力也勉强接受吧。可是没有,仅仅工作一年多,啥基础没有,任性而不负责任的辞了职,要闭关做个人作品。然后一个二十啷当岁的大小伙子,不去工作,没有收入,啃老:住着父母的房,靠着母亲一千来块的退休金度日,而且并非一年半载,是整整三年八个月!
然后,算你小子歪打正着,一个作品拿了个奖,那就该踏实了吧,顺利了吧,仍然没有,此后几年仍然是朝不保夕的苦苦求生存,并未因此改变多少。
这样提心吊胆,蹉跎着到了四十岁,直到《哪吒》问世。
试问,如果碰到饺子这样的孩子,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在这个过程中,一直相信着,支持着?!
四十岁的饺子说,
片中的李靖夫妇是他父母的投射,他有世间最好的父母。
可在几年之前,按照一般的社会标准,饺子的父母该是多么的不称职,才养出这样快四十了,还如此不省心的儿子。
更多的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常常是矛盾着的:
首先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个普通人。
父母期待他/她能够优于其他孩子,于是不遗余力的投入与要求,胎教完了跟着学前教育,接着百般计较,焦虑重重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一路选校,为此不惜孟母三迁追学区,千金散尽不心疼,学习诸如《哈佛女孩儿XXX》的各种名校妈妈们的成功经。
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求,挤压着孩子的意愿和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天分或完全无从发现,或视而不见。
孩子的天分如果在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范畴内,
比如天生爱学习,功课门门A; 比如愿意乖乖练琴,轻松考十级;比如奥数随便听听就逻辑清楚…这当然父慈子孝,皆大欢喜,
而这样的孩子其实凤毛麟角。
但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擅长,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也许并不入家长法眼:
比如漫画;比如游戏世界的能力;比如不脚踏实地的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比如破坏王一般的不断探险与打破的勇气;比如人来疯式的表演欲。。。
因为家长在自己的视野里看不到这些“特长”的光辉前景,同时被周边标准所裹挟,于是迫不及待,或身不由己的压抑与否定,按照普通人的思维,威逼利诱,教育指导,一步步让萌芽的天分被锁进了普通人的标准壳子,最终造就一个按部就班的“标准”人。
身为一个教练,碰到各种客户,无论现在多么成功,多么位高权重有钱挣,很多都有共同的诉求:脱去壳子,活出来!
而与此同时,做为家长理直气壮的,为了孩子好的,不断给他们套上壳子。。。这种轮回,让人心底有丝悲凉。
小时候看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只觉晦涩,完全不理解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这些年似乎越来越懂得了。
这两年对于教孩子的课程,敬畏之心越来越重,不再像前两年般,觉得开个班很容易。无论我的孩子是否认可我,是否她天赋得以被支持,是否到青春期仍与我无话不谈,但是那只是对我的孩子有效的方式,每个孩子成长路径都是不同的,面对一个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都战战兢兢,且学且走,不断的被她的成长速度教育和惊醒着,更遑论指导别人家小孩儿了。
敢说的与想说的,却是一些对家长的只言片语:
比如, 你有多相信孩子,孩子就多有可能,而这背后,你需要破的关隘是,你有多相信自己,而非多相信所谓“标准”。
比如, 看见孩子的热爱,能力范围内无条件的支持,可能才是父母给予的最好的爱。不要因为你的热爱已被岁月蹉跎,现在也觉无所谓,把当年的己所不欲,今天施于人。
比如,与其关心别人眼中自己是否称职,不如坐到孩子对面,问问TA眼中你是怎样的,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好好调调。
比如, 不要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牺牲自己,无论梦想的追求,或者忍耐破碎的家庭关系,过程中的坦诚以对,相信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 真正的活出自己鲜活的样子,而非标准的样子,也许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榜样教育;
以上说起来似乎简单,但是无论自己身为家长的经历,还是林林总总接触的教练客户,家长课堂的学生,都一再验证其困难程度,一路看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觉得当父母可能是最难的一门功课,因为它要求父母自己先要打破自己的标准,活出来。只要自己还在壳里,便难免想加壳子在孩子身上,因为关心则乱,因为会怕。就如同设身处地在导演饺子妈妈的位置上,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有人也许会问,做到又怎样呢?难道就真的像《银河补习班》里的爸爸那样,只让儿子一直想一直想的洗脑,就真能梦想成真吗?确实不会。
《银河补习班》的结果让人觉得牵强的原因是:最后片子并不能从标准的限制中真正跳出来,还是不得不遵从社会价值观,让孩子有个“主流”认可的“成功”将来。
其实,这是家长更难的一关:是否能够接受,你不断的支持,不断的相信之后,你的孩子还是可能不过芸芸一众生,不会如魔童饺子一鸣惊人,不会如补习班里马飞般梦想成真遨游太空,可能没有任何可为外人称道的光彩之处。
但是他/她却很可能是个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活在自己的选择中,而非被选择中的,鲜活的自己。
这难道不是很多做为家长的我们,在哪怕平凡如斯的这个年纪内心深处对自己人生状态的渴望吗?!而那不来自外在,而是内心的力量,是父母可以凭着全然的相信与支持种在孩子心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