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子
#爸爸和妈妈最大的区别#
02
作文《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孩子会选哪个来写?
有位妈妈说,孩子班里老师出作文题目《我的爸爸/妈妈》,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位来写。她回想平日里孩子家长们的面孔,眼前浮现出各式活色声香的情景,每幅画面里都是妈妈们的身影。
于是她颇有信心的打开孩子的作文本...
结果你一定猜到了,写的是《我的爸爸》。
小心翼翼的藏起情绪,采访孩子,为什么写爸爸?孩子说,不知道呀,班里同学都写的是爸爸。
不甘心。老母亲继续引导,为什么都写爸爸你就写爸爸,要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说,我自己也是想写爸爸。
心脏,你给我稳住。
受内伤的倔强老母亲去班里调查取证,发现孩子说的一点儿不假,大部分孩子都写的是《我的爸爸》,并且面对“为什么”的答案也很一致,蒙,答不上来。
只有一个孩子说,妈妈做的事情太多了,都不知道写哪件好了。
救人于水火。
情商这么高的孩子,有前途。
03
爸爸和妈妈最大的区别
孩子怎么想的,如果暂时不能/不便弄的很清楚,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爹妈。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妈妈,严肃、凶、讲道理我说不过她、不讲道理我还说不过她。天天忙忙碌碌,脾气急,什么都要操心,每次叫起床都能把俩孩子弄的心脏骤停。做事儿极其靠谱,公正严明,只讲对错、不分内外。护犊子这事儿我小时候压根儿不知道,因为没被护过。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爸爸,写字好看,人也精神,偶尔做菜,放好多油,特别香。相对比较讲道理,暴力止于家中男孩(我哥),对我而言,便于撒娇耍赖。天天比较忙碌,但并不因此耍脸色。做事儿靠谱,孩子放心。没怎么太操心孩子的事儿,常用语为“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
这样两位,让我写,我会写谁呢?
有一位妈妈说:
有一天我下班晚了,回家10点,女儿笑嘻嘻的说,爸爸晚上煮的挂面可好吃了!我心里吐血,十余年每日三餐都是我做,从没听孩子这么夸过...被一晚阳春面打败太不甘心了!
有一位小朋友说:
我妈妈一天到晚就是送我上这个班儿那个班儿,天天逼着我勤学习、多吃饭,早睡觉,还不让我玩游戏。我爸有空带我玩的时候,老给我买各种我妈不让吃的好吃的,也让我玩手机。
我喜欢我爸。
写到这些,感觉“远的香、近的臭”、“距离产生美”、“攥沙越紧、漏沙越多”的道理,适用场合又多了一个。
04
妈妈们注意了
除了日常生活
还要创造典型案例
“妈妈做的事情太多了,都不知道写哪件好了。”
其实这位小朋友的话,一语道破了真谛。写作文也好,留印象也罢,需要的都是特别之处与典型案例。
天天照顾家里老小,负责一日三餐,打扫卫生洗衣叠被,这些事儿虽然占去了妈妈们很多时间与精力,但从写作角度,有一个重要缺陷----不够特别。说白了就是,缺乏亮点。
不然你试试这样,孩子写的肯定是妈妈。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应该都是基本等量的。但如果妈妈的爱像空气阳光,而爸爸的爱,像糖果与游戏机,孩子对后者印象深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有很多家庭是反向配置的,爸爸负责孩子日常,妈妈负责偶尔加bonus,那孩子对妈妈带来的爱印象更深也属正常。
物以稀为贵。
所以重点来了:
妈妈们提前给自己准备几个亮点,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塑造一下在孩子面前的独特之处。
利用日常接触较多的优势,平日里把梳理成条的妈妈特色,潜移默化的洗脑给到小朋友。
把人设的概念延伸到生活中,应该会多几分出现在作文里的机会吧。加油!
05
并列第一可以
自甘人后不行
其实很多情况下,妈妈们总是不自觉把孩子或是其他家人排在了自己前面。
有的东西,自己很爱吃,孩子也爱吃之后,就都让给孩子吃了。
有的东西,自己很想买,但给孩子买课好贵,想了想,就把自己的需求预算给砍了。
有的时候,自己很累了,但爸爸他也超累(而且已经摊倒在沙发上了,甚至已经打起了呼噜),那就还是强支撑着自己干了吧。(神奇的是,自己好不容易都忙完了也把孩子放倒了,终于爬上床休息时,那位爸爸就睡醒了,而且扔掉手机摸索了过来...)
做到上面这些,也就罢了。怕就怕,时间长了,大家习以为常,不但不感恩,还觉得理所应当。
你要是感觉自己委屈了,说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们为什么不懂得回报,其他人还得说你道德绑架。
“你自己愿意呀,我们又没要求你这样。一直不是都这样的么?这时候又委屈什么!”
完蛋!扎心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两面吃亏。何苦来?!
我第一。
最多允许你们并列第一。
06
该出手时 就出手
该离开时 不回头
据一位养了三个孩子的妈妈分享,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母爱爆棚,简直是事无巨细,把孩子照顾(保护)的极其严密。出门怕丢了,走路怕累了,吃硬的怕咬不动,提前学习怕失去童年快乐。
结果孩子从小缺乏锻炼,各方面能力发育都落后,零基础入学后妥妥的当了学渣,且是其他方面也没什么亮点的纯问题学渣。
饱受刺激的妈妈对于老二的养育则采用了和哥哥正相反的纯放养,完美践行了“老大照书养、老二按猪养”的新一代二胎妈妈养育准则,结果因为忽视了孩子的规则教育,老二虽然其他方面都表现良好,但也出现了不服管,过度放纵的副作用。
这位妈妈也着实是位狠人,又去外国生了老三,这回吸收了哥哥姐姐的经验,在边界管理和放养程度上找到了平衡点,终于算是基本实现了平稳成长的目标。
然而在这个养多个娃就是纯炫富的时代,这样的用一个又一个孩子来实验养育方式的法子实在是太贵了,一般人儿可是试不起。
咱们还是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就想想办法折中吧。
孩子纯照书养不一定不行,纯照猪养一定不行,还是当TA是个小人。该给的边界给到位,该干的活儿干起来,该吃的苦吃一点儿,该走的弯路让TA去走,该有的人生,便让TA去拥有。
毕竟,笑着陪伴,笑着送走,笑着分离,才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们有缘走在一起,要共同完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