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玲是我的高中好友,很巧合和幸运我们毕业留在了在同一个一线城市奋斗,转眼工作也快十年了,为工作和生活奔波的我们终于在上个月的一天相聚了,不得不感慨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啊,一眨眼再相聚时都已是孩他妈了。
当我们聊到工作时,玲向我坦白了她最近苦恼的一个问题:工作快十年了,当初一起进入职场的同事,凭什么有的人一路向前,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有点郁闷。
其实我身边也经常会有人这样说:“凭什么别人比我拿得多?凭什么别人比我晋升快?”
面对这么多的“凭什么”问题,我们该怎么破?
如果在一些事业编单位,每个人手捧一个“铁饭碗”,拿着一份“死工资”,可能每个人之间的差距还不会特别悬殊,但是这样的单位会越来越少。
但如果是在一些公司,那些混吃混喝的同事,很可能被“腐食者”盯上成为牺牲品。
因为如果在一个单位,无论能力高低,业绩好坏,最后都有人来原谅,都不会遭到淘汰,那么这个单位将挤满了“将死”的个体,这个单位最终也会死掉。
2.
在回答“凭什么”这类问题之前,我们先耐心的看完下面这个故事。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
一段时间后,张三青云直上,李四却原地踏步。
李四想不通,老板为何厚此薄彼?
老板于是说:“李四,你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土豆的吗?”
一会儿,李四回来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又问。
李四没有问过,于是赶紧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呢?”“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李四委屈地申明。
老板又把张三叫来:“张三,你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土豆的吗?”
张三也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
张三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而且,咱们全部买下还可以再适当优惠。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如果你是老板的话,张三和李四你会选择留在哪一个,而哪一个会被裁掉?
答案很明显!
3.
那么老板为什么会赏识张三这样的下属呢?
那是因为张三具备了作为一个好的下属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超预期供应!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下属,都是你上级领导的下属,而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另上司满意的下属,达到所谓“胜任”的目标,必须具备这个能力。
完成一个工作,完成的好坏有“一般”和“优秀”两个标准,把工作完成,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而把工作做得漂亮,才能显示其能力高低。应从思想深处有一种“不甘于一般”的想法,每项工作都瞄准“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标准,潜心捉摸把工作做好的方法和门路,最后用"十二分”的认真态度完成好,久而久之,必定会被老板发现。
因为那句老话:“是金子怎么也挡不住它的光芒”。
同样,自己也有很明显的感受。
自己所在的单位是事业单位,有些快要退休的同事就不做评论了,因为升职加薪的通道几乎关闭,这一部分同事的心理预期很明确:等着退休那退休金就OK了。
还有一部分同事的心态也很明确:反正事业单位一般也不会失业,拿着一份虽然撑不着但也饿不到的稳定的薪水,每天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OK了,多一点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做。对于保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很难让领导想培养和提拔你,把本职工作保质保量的做完,只是你保住这份工作的基础而已。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同事,不但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而且还能超出预期的做好,时不时的在恰当的时候给领导提出一些改进工作的建议,当然是领导“所宠幸”的对象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总是一味在抱怨一些外界的东西,但是翻过来思考一下,你自己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了么?
4.
那么,如何增强自己的下属力,让工作成果超出预期呢?
宁向东老师提出的三个方法我觉得非常实用:
工作的“独特性”、职位的“不可替代性”和工作成果的“标志性”
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标志性之间是一环扣一环的,是有逻辑递进关系的。
首先、花时间去了解工作的核心内容,注意学习并创造一些独特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作的诀窍越多,独特性越强,意味着越难以被别人取代。
如果你的工作诀窍没人可以掌握,你的实力就是超群的,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是要不要把你的创新方法整理出来,供别人学习。如果是这样,你就为单位带来了贡献,开始具备向领导岗位进军的基础。
至此,你掌握了如何升职加薪的“秘籍”了吧,那就开始行动吧!
行胜于言,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