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日音乐学系师生们参加了沧州师范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燕赵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沧州师范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燕赵音乐文化研究所承办。
两天的会议安排的紧张有序。来自京、津、冀各高校、研究院以及北方昆剧院的19位专家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专家们围绕燕赵大地的音乐历史文化,从宏观整体研究到微观个案研究,对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音乐研究和论题展开论述。此次研讨会中出现三个亮点:第一,以教学示范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交流;第二,探索和尝试非遗保护与学校教育传承结合的新渠道;第三;对燕赵音乐文化的研究向纵深两个方面延伸。
研讨会上,学者、专家们提出了最新的学术观点并分享了学术成果。代表性的发言有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郭树群教授的《试谈当代燕赵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走向》,发言中提出由“历史”伸向“田野”,再从“田野”探向“历史”理性层面的命题,以期达到“释古”研究的新境界。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王建欣教授的《近年古琴打谱检视》,主要从1949年以来的打谱历史回顾、打谱工作存在的问题、打谱队伍建设和打谱成果去向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河北乐籍文化积淀的深厚内涵》,从总体上关注礼乐音乐文化的构建和乐籍文化的意识,特别是宫廷、京师、国家意义与区域特色,同时对元代乐籍文献关系进行梳理,还指出冀中生管乐研究要与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研究相互联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民康教授在《有关北方秧歌生存现状的几点思考》中提出民间秧歌存在断层问题、民间音乐与民间信仰剥离的问题,以及秧歌与秧歌歌舞的变异现象的问题,强调关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锋副研究员的《传统音乐音体系研究法论纲》,从乐调研究基础上概括出一套理论研究的方法,提出传统音乐音体系内涵包括生成理论、结构理论和控制理论三方面内容。河北大学齐易教授在题目为《担当非遗保护责任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对高碑店、雄县两地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思考》发言中分享了2015年到2016年的田野考察的研究成果。
郭树群教授在会议总结中为音乐学学子们提出殷切的期望,这也是音乐学系所有老师们的共同期盼。郭树群教授发言说:“音乐学理论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每一位投身音乐学的人的追求,这要有一个学术训练的过程。学术训练主要包括学术视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作的技术规范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视野,既要了解别人研究的是什么,还要清楚别人是怎样研究和思考问题的。其次是方法问题,要关注“理论高地上”的这些学者怎样思考和研究问题,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最后要注意研究工作者的技术规范问题,逐渐由描述型向深度研究的视野延伸。只有长期坚持学术训练才能有整体素养的提高,这应该是音乐学人所最求的精神品质。”
此次研讨会集宏观定位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形成了燕赵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学系师生们不仅在听会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还参观了沧州市博物馆和古运河,观看了沧州传统的民间音乐表演。师生们在这次现场考察中真切地感受到燕赵音乐文化的历史和魅力,为开展音乐学理论研究打下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