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表面最温和的人,在背后发牢骚最到位、最尖刻的吗?见过在老板、领导面前最卖力、最勤快、最看事的人,私下里最会拿捏、摆谱、气势的吗?见过大庭广众之下高调示人、宽厚仁慈、隐忍负重,转身就睚眦必报、秋后算账的吗?
不要觉得不和谐,你身边肯定有,最起码你见过。
这几年,中小企业的日子不是很好过。在运营的过程中,是能省的都省了,该放的都放了。那些企业当中的冷衙门,可以说是人人自危,一旦老板不高兴,不是集体挨训就是有人卷铺盖。这年头,撤市场、关门店的事儿都成了家常便饭。撵走几个人那还不是张嘴就来。
我们后勤科室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销售旺季了,我们顶多是快走几步,手头麻利些;季节性的闲几个月,我们也得按部就班,仨客得待,四个人也不多那双筷子、那个碗。可是老板的精明往往在这时候最给力,那是洞察秋毫。能用俩人,他绝对不用三个。
偏偏我们科室就有察言观色之人,本来年后有个辞职的,人手不够,一直没物色到合适的人选;但碍于销售淡季,我们也没强烈要求加人。后勤工作很是琐碎,但都是“打杂”的活,绝不像销售那样翻江倒海、业绩立竿见影,可是却要在管理人员、老板面前穿梭,说白了就是“颜面活”。甲某很会迎合老板口味,做事往往“恰到好处”,比老板安排的还精到,有时还主动提示、请示老板“某某事该不该做”?
典型就是这么树起来的,既合乎趋势,又顺应“民意”。老板是大会小会挂在嘴上,不是人手不够吗?你看人家甲某就干的有板有眼,工作关键还得靠实干!
这样说,我们也认了。可实际上呢?
只要没有老板在,甲某必口若悬河,理论加实践,一股脑儿全是“委屈”,总之,一句话:他活干得最多,钱拿得最少。明白了。
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次两次,只要上班,我们就得面临这“单曲循环”。谁受得了?这是为好人吗?
鉴于实际情况,我们还是申请加人。在“集体通过”的情况下,老板觉得是“差强人意”,但也同意了。在新人试用期的那段日子里,人家倒是相安无事,可我们这“老一代领导集体”里的“单曲循环”又添了新内容,甲某的旁敲侧击 让人比他的“行为”更受不了!大有“床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势。
时间长了,我们逐渐发现,凡是同事们都认可的事儿,甲某必处心积虑寻其短板以显高明;凡是大家都赞许的人,甲某必酝酿良久出奇谋、拉“帮手”于谈笑间晒其“污点”。
有老板“撑腰”,有阅历垫底,会“韬光养晦”,在此“岌岌可危”局势下,谁还明目张胆地去得罪“红人”。
其实,在企业当中,老板对员工的赏识,这本都是公共资源,如无偏执必能激励先进、鞭策全员。但就是有人巧言令色博取这一份赞誉用于妆饰、打扮自己,从而威压于同事。有私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关不住心门,管不住欲望。
如今我们身处什么都有可能的时代,这是一个充分施展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国家提出了中国梦,个人倡导创业,这无不发端于“私心”,但心往何处,至关重要。
私心也需要包装,需要引导;包装不是为了掩饰什么,知行合一就是最好的包装,阳光下的引导就是最好的筑梦。我们倾慕于阳光下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却不屑于幽暗里妖娆多姿的罂粟。
你我有幸,生活在一个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多层面、各角度的思想碰撞,终未泯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致归宿。你可以有想法,但你不能辜负这个春天,因为你一旦脱轨了,就永远也不会同频于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