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隋文帝创立的,后来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取仕制度,无数的仁人志士、博学才子都是通过这一制度实现了入仕的愿望,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科举制度延续1300多年,最终在晚清末期被废除。这一制度如何被创立以及有哪些好处和不利影响呢。我下面分析给大家听一听: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为什么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度
隋文帝时期用开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按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隋文帝以前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选拔官员靠的是推举,没有统一的选拔标准。这样的方式时间一长就存在营私舞弊、豪门贵族的产生,广大平民百姓也就失去了上升的通道。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经过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发展,科举考试基本分为:常科(固定时间的科举考试)、制科(有时候开的恩科,增加的科举考试)、武举等。科举考试到宋朝以后基本形成了固有模式:童生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状元等)。
小结:科举制度由隋文帝创建并不断发展,到宋朝以后基本固定,是我国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科举制度带给我们哪些好处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官员的主流方式,给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打通了平民的上升通道
隋朝以前所有的选拔官员的方式都是推举制、直接任命制。这种制度造成了“唯出身论”,一个人如果生在豪门基本不需要努力也能当官,一个人生在平民之家无论怎么努力还是平民。
这样就造成了阶层的固化,也导致平民失去了上升的通道。科举制度“唯考试论”,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当官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这是一种重大进步。
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科举考试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选拔社会上的精英,让他们为朝廷所用,利于稳定。打通了平民的上升通道也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道德建设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就是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等。这些儒家经典教育人们向善、重视道德和自我约束,长期学习和苦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增强了社会的道德观念。
四、科举制度打造了学习的风气
学而优则仕这种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整个社会的崇尚学习、读书。这种思想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小结:科举制度对我国封建统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的危害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时期的长期教育制度,对我们思想、行为方式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一、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忠君等。这些思想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后,对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这也是近代我们落后西方的原因之一。
二、科举制度束缚了思想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成为了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这也导致整个名族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小结:科举制度的危害也是很明显的,以及深远的,使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被严重的束缚。
总结: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创建到清末的消失,这1300多年的时间里,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国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