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3 佳豫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不问耕耘,但问收获》(解读论语第77天)
日经第382篇(雍也第六)
经典原文1: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既要尊敬鬼神同时也要远离它,这样就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者就是难做的事,做在他人之前,有收获的时候,得在他人之后,这就是仁了。”
因为樊迟的资质相对比较平庸,所以夫子这里就说行为层面,如果跟他讲发于本心是为智,他会听不懂。
大文学家,大思想家范仲淹说过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也是异曲同工之意,最佳案例就是孟之反不伐。
我们可以看到,夫子引导人很巧妙,只说当下能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去研究道,因为,对一个心性没有达到的人来讲,探讨道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普通话就是要说人话,要说接地气让人听的懂的话。
孔子这里承认有鬼神,也就证明他承认有三世,有轮回。我们的祖先死了以后,还会以灵魂的方式存在,所以我们要祭祀他们。这里夫子是承认有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也就是真有鬼神存在。
佛法里讲六道轮回,那鬼神道就是第六道,而且鬼神道比人道要低等,属于三恶道。那既然层次低,夫子就不主张我们太过亲近。
用在生活中,就是:近墨者赤,近朱者黑。所以为什么遇见高人不能放过的道理,因为接近层次比自己低的人,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好处。
但是万物有灵,所以我们要敬畏所有,同时做出一定的疏离选择。
2008年4月5日国家宣布把清明节做为法定节假日,这样,大家就都会有祭祖的意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能忘记祖先,没有祖宗哪有我们,所以当一个人厚道了,民风自然就淳朴了。
可是,现在除了父辈们知道祭祖的流程,对于很多的年轻人来说,祭祖该怎么祭,不晓得,缺少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流程,所以还是需要有智之士,多加普及。
儒家的圣贤之道,就是教化我们怎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
理叫道理,伦是关系,关系里头的道理就叫伦理。把这三种关系都处理好了,那天下就太平了。
孔子这里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否定鬼神的作用,也就是说,迷而不信,信而不迷。
经典原文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好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有时候我们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这句话有弊病,这智仁本是一体不能分开讲。正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智者通过不断发现自己的过失与不足,天天反省,天天改过,那这个就是指动态的提升。
那仁者离欲,什么都放下了,所以可以静下来安住当下。
山水之间得智慧,智者喜欢水是因为水有大智慧;仁者喜欢山是因为山的巍峨给人坚强的依靠感。
所以有仁德的人,就像山水,给人依靠的同时又能像水一样滋养他人。
有句话叫: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动是本性,宇宙万物都是动态的,在佛法里面自性启用为智,内心如如不动为仁。
大家知道纵使是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它也是在动的,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而已。有句话叫: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那水的静是指它在自己的流动频率内相对的平稳安静,除非人为的打破它的频率,不论湍急缓流,自有它的固定频率。
智者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而乐在其中,正因为长久安于自己的仁德,所以自然而然就能够长寿。
所以对所有的人、事、物,起用的时候就是动,不起用的时候就是静。
当然缘法不同,所以动静有别,凡事都讲究一个契机的存在。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这样的“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