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发文已经一月有余,基本上做到了“日更”,也有一些文字被相关专题收录且在首页“昙花一现”,虽然想就此写点什么,但由于“文章”的关注度、阅读量少得可怜而羞于动笔。犹豫再三,还是敲下了与《简书》结缘月余的心路历程。
01 偶遇,一见钟情
记得是元宵节后,几位文友聚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近期的写作情况。有文友说现在专业创作很难,但“痛并快乐着”;也有文友说,她在一个写作平台上坚持写作,并且让自己的文字创造了较好的商业价值。最后她对我说,您也可以试试。我说:“行啊,向您学习,给我推荐一下”。于是,她向我推荐了《简书》。
其实,虽然本人是曾经的“文青”,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在一些报刊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大多是新闻稿件及时评类文章,应该说文学创作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且自知文笔拙劣,担心写出来的文字会“贻笑大方“、甚至会“遗害无穷”,所以心中甚是忐忑,尤其是感觉到《简书》的受众群体是面向年轻人,所以我自嘲”老人不宜”。
有些造诣很高的人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走得很远、成果颇丰,但我身边的大多数“文人”却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虽然我对他们的执着钦佩有加,但对他们似乎执着得近乎迂腐的行为而感到悲哀。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悄然改变,消费的都是“快餐式文化”,严肃文学基本上与大众渐行渐远。对此,我一直坚持:码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业余爱好,千万不可把它作为谋生的唯一手段。
登陆《简书》网站,浏览了一些文章,了解了一些功能,尤其是直接书写功能、专题投稿功能我甚是喜欢。尤其是投稿功能,创意甚好,虽然可能遭遇拒稿而心情郁闷沮丧,但至少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同时也可挑起一个人的斗志。
于是,我便于二月十八日这天正式与《简书》结缘,并将爱好写作的弟弟也拉进了简书。。
02 蜜月,如胶似漆
初生牛犊不怕虎。注册当天,我就将一篇自认为写得还可以的一篇文字向《散文》和《首页》投了稿,就在我满心期待时,“消息”来了“拒稿通知”。虽然没有“石沉大海”,但未能入选还是给了我当头棒喝。一连三天,我每日都向《首页》和《散文》投稿,但收获的都是“哭”模样的拒稿通知。
可以说,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情绪也十分低落。就在我准备放弃时,散文专题的“独读徒”编辑给我留下“简信”,虽然只有几句话,但我感到十分亲切,至少说明我的文字,虽然没入编辑的“法眼”,起码还是被编辑匆匆看过一眼。尤其是“樱小落”“夕茜”“姝暄”“繁花落尽深眸”几位编辑给我指点,建议向某某专题投稿,并被所投专题收录,这让我深深被《简书》编辑的责任心和爱心所折服。
后来按照相关编辑的指点,我仔细阅读了相关专题的投稿须知和要求。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坚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让文字一字一句从心底流出,在投稿时不再像开始那样漫无目标、无的放矢。这样,被收录的机会就大大增强了,可以说是“渐入佳境”!截至目前,发出的三十多篇文章有百分之八十入选《散文》专题,同时也收到了相关编辑及一些知名不知名读者的喜欢和点赞。
03 常更,相伴前行
“蜜月”期过,新鲜感、刺激感日渐消退,剩下的还是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这些日常生活小事、琐事。
有人说“日更”很难,常有被掏空的感觉;也有人说做不了“日更”,做“周二更”。我想,不管是“日更”,还是“周二更”,还是“月三更”“月五更”,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只要是有益于人的文字,我看“常更”就行,千万不能为“更”而“更”、为“更”苦撑。这样,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有许多“成功人士”从不同角度、个人经历介绍了“日更”的经验,也有人为不能做到“日更”而苦恼。如何才能做到“常更”?我想起了多年前曾在新闻通讯员培训班上的一篇讲义稿,其主要内容为“五多”即多读、多思、多写、多改、多投。
多读。就是多读书,多读好书,多读对己有益的书;多思。就是要吃透上情、把握己情、掌握下情,勤能脑子,思考“点子”,用对例子,用准数字;多写。不写,再好的点子还是点子,再好的想法也只是想法。因此,要勤写多练,从而夯实文字功夫、纯熟写作技巧;多改。一篇文字写好后,特别是“文学作品”,不要急于外投,最好让其冷却一下,仔细推敲,认真锤炼,反复修改,确保不出差错。对于编辑来说,更喜欢没有“硬伤”的文字;多投。就是根据文章体裁,选准选对对象投稿,不能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从而提高投稿命中率。
日更也好,常更也罢,反正是“我写我心、我心我写”。我将努力“常更”,与《简书》系牢情缘、相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