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看《看见》,柴静写的。之前刷微博也好,朋友圈也好,都有推荐这本书的,这回借着在蜗牛读书里翻到的,拿出来开始阅读。
读到了四分之三,发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尤其是对我来说,让我多了许多思考,这个思考,会有对现在的,也有对过去的,更有对将来的。
柴静用朴实简单且干练的语言,以一个采访的主题为一章节,向我描绘了一个记者,一个节目组,一群媒体人的世界。每个新闻对柴静来说,都是一个看见,一个看见到人生对话,一份看见到温暖的表情,一种看见到世事的洞察。当看到非典,汶川大地震这些对我来说印象极其深刻的新闻片段之后,我更能体味到书中一些话语的意味,尤其是能更深的去体会到那种感情,好像柴静在斑驳陆离的街道上做采访,我就在旁边注视着一样,细细的听着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回答,甚至想在旁边大声的喊出来,他说的是错的!或者,我也是这么想的。
柴静初进央视时,是有着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气概的,她热爱这个职业,她愿意为此投入百分百的热情。但在书中,很多片段,都是她受领导批评的场面,领导的话语尖锐且中的,好像拍在桌子上的一本厚厚的书。她想做好每一次采访,她想从每一个问题中都看破对方的破绽从而让对方露出马脚,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领导会说她太尖刻,有时候也会说他太冷漠,总结起来我看完的这四分之三,我会觉得越想得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记得最开始喜欢老赵的时候,无时无刻都会想着我们俩在一起的画面,好像这个场景立马就要成真一样。导致我的许多举动,会先入为主,让人不愉快。而且,这种没头没脑的自信,一旦受到一点挫折,就会陷入到无尽的悲伤深渊中,会不停地怀疑自己。你会觉得,你在快马加鞭的走,但那个人,也是在用同样的速度离你而去。这种极其想得到一件事的心,会让你只看到看似真实,实则虚无的终点,而忘却途中的风景,和自己内心记录下旅程的点点滴滴。老赵会跟我说,老李,你那时候感觉太着急了,让我有些害怕。老赵说这话的时候眉头一紧,略带些无奈。
我这人好像又极其喜欢放弃,我会莫名其妙的觉得我俩没有一丁点在一起的可能性,所以想通过别的东西去填补空白和空虚,就像吃不饱一样,针对那些时段,老赵会和我说,其实那个时候就会觉得你并不是真的喜欢我,因为你可以轻易的喜欢上别人,你的那个人并不是老赵,而可以是任何人,但我的人,只有那么一个。我羞愧的无地自容,因为她说的直击我心,我又会觉得我没什么错,只是太想得到。
在几年的磨砺之后,柴静的采访愈加成熟,深沉而大气,不再是咄咄逼人,而且循循善诱中的一针见血。记者只需要向公众揭露事实,不需要评价和左右。这是书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柴静也在不断地采访和学习中愈加领悟到了这一点。
我有段时间很想和老赵牵牵手,抱一抱。却发现很多时候,老赵都是无力的敷衍了事。太想得到的时候,最后失败的时候便满是失望。一切其实都可以慢慢来,总会有那么一个时间段,甜蜜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