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我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要么瞎了,要么废了。
瞎了,一是指把眼睛弄坏了,二是指工作低标准,白瞎了这个人:废了,是指自我放逐,一事无成。
姑娘远在外地求学,一去就是半年。考虑上课可能比较忙,期间联系都是靠微信。她回复的比较慢,有时候半天都不回。一开始还很是担心着急,盼着她能够“秒回”互动。后来想想本来也没有啥要紧事儿,拿着手机对着屏幕干等也没有意思,于是通常在发过去之后,该干嘛干嘛去了。好在姑娘乖巧懂事,只要看到了,都会回复一下。后来自己反倒安心了,由此推断,她应该没有整天抱着个手机。学生嘛,毕竟要有学生的样子。再说,平日还有那么多应该干的事,不能让玩手机耽误做事。
那天和同事聊天,他讲了个网瘾究竟有多厉害的事。他说有一次他半夜被单位电话叫去执行任务,回来时都已经快天亮了,刚进门,发现上初中的儿子拎着鞋子蹑手蹑脚地回家,被他堵了个正着。一审问,原来一段时间儿子沾上了网瘾,在家父母不让玩电脑,于是就半夜三更趁父母睡着了,再悄悄开门出去上网吧。等天亮父母要起床了,再悄悄地回去躺下装好孩子。由于睡眠不足,困得不行,上了学校就跑到那些住校的同学宿舍里,人家去上课,他在人家床上睡大觉。
想想真是挺吓人的。
不光孩子,成年人的世界,其实也很难管住自己。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一大批靠手机活着的人。白天只要有空就“机不离手”,晚上睡觉前躺在被窝里还在玩手机,半夜起来上厕所回来都要先玩会儿手机再睡,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先看手机,手机一不在身边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玩手机都玩成了“强迫症”,想要做到“人机分离”真是难啊。
有两个视频很是让人思考。其中之一,看场景应该是一个家庭聚会,但除了两个老人之外,儿子辈,孙子辈的都每人抱着一个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谁也不搭理谁。老人瞅了瞅,气呼呼地说,你们这是来陪我们的吗,都没有人和我们说句话,还不如不来。另一个场景比较温馨。看样子应该是一群孩子要出去玩外,在机场候机期间,因为无事可做,老师就组织起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圈,大家都掏出一本《弟子规》齐声朗读。如果不是作秀之类的话,那应该是打发时光很好的方式了。
脱离手机控制后,其实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干些更有意义的事。
手机里究竟有什么,这么有魔力?其实无非就那些游戏、视频、微信,还有那些个所谓的“快餐文”。这些,虽不能说全无用处,但总体来说,用处不大。
手机当初其实就是个通信联络的工具,没有想到后来竟功能强大到无所不能了。
那年坐飞机从成都回青岛。为了打发飞行的无聊,我拿出毕淑敏的《昆仑殇》来阅读。邻座一位老太太善意地对我说:小伙子(其实她老人家应该在前面加上个“老”字),别把眼睛看坏了。我年轻的时候出差就喜欢在车上、飞机上看书,结果把眼睛都看花了。我于是收起书,跟老人攀谈起来,得她是一位知青,去青岛是看望多年的老友。临下飞机老人还叮嘱我说,平时一定要少摆手机,那个屏幕,会吸收眼睛的精华。
我感谢那个老人的好意提醒。玩手机,弄电脑,那个冷屏,真的很害人。
单位为了防止值班人员值班期间耽误事儿,就在值班室墙上挂了个“手机集中保管”的小墙贴,要求大家值班时把手机放在上面,没有电话就不要去拿它,以便集中精力值好班。起初执行的还算好,后来发现,那玩意儿竟然形同虚设了。若无人在场,小伙子们还是不自觉地取下手机,拿在手上摆弄。
手机,看来真的是太有吸引力了。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把手机的功能恢复到它的最初原始状态,会解放多少人啊。
一个人的自律有多重要?我想,如果坚持做到,或将无所不能。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
是的,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该断舍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