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影评读后
最近《芳华》大热,赞的批评的都有,这属正常。比如我,对电影本就兴趣不大,因为怀旧,去看了,对其唯美的画面,感人的音乐,还有那刻进骨子里的老歌,印象深刻,还写了一段怀旧的文字,算不上影评。但近日,在朋友圈读到三篇角度不同,都属批评性的影评,就想骂四个字“无耻文人”!尤不解恨,如哽在喉,不说两句,会被憋死:
一、《可惜,那么美好的芳华啊,尽数化作广场舞的喧哗》,该文作者一上来就说《芳华》是今年价值观最为恶毒的电影,没有之一,理由就是女主角何小萍无端“遭受到整个文工团的排挤、欺凌和暴力”,还有刘峰因为抱了一下丁丁,被丁丁出卖,从此坠入地狱。本来,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在一起,会生出许许多多的是非、吵闹甚至争斗,古已有之,如红楼梦里女子、丫环,再到今日众女生殴打一个女生的视频层出不穷,文工团里就应该例外?就可以断言,是价值观最恶毒的电影?作者还赚不够,进而引伸到今天街头跳舞的大妈,就是坏人变老,就是那一代人造成了“街舞的喧哗”!跳舞的大妈真就坏吗 ?都是60后那代人吗?70后、80后的大嫂小妹早就加入了街舞行列!
二、《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我从头看到尾,没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阴暗的,我感染的是热闹、欢快、壮烈,和社会虽然对英雄不公,但英雄仍旧善良的看待社会人生。作者的理由是严歌岺是“一个心理得有多么阴暗的人”,“才能把她朝夕相处十年的战友们都刻画成心理阴暗的群体”。这些文工团的少女们玩玩小心思,就成了心理阴暗,然后作者还大言不惭地说,他在部队宣传科工作过,然后怎么怎么,他的意思就是年轻军人都应该个个是阳光的,向上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否则就是阴暗!如此影评,除了上纲上线,还有什么?居然还能大行其道,真的不知作者、推荐、转发它的人心理究竟有多阴暗了。
三、《芳华是一部反战电影,你看明白了吗?》,这是一篇典型的痞子文章,读开头几个字,就想到棍子大王姚文元(“四人帮”之一),他写到,“冯小刚等表现手法是:不对战争背景、原因做任何交代,战争就突如其来的出现了。战争就像一场完全没有预警的车祸、山体滑坡或龙卷风那样,是“纯粹的灾难”,根本谈不上什么意义”。“在战争中人如草芥,冯小刚又根本不告诉观众这场战争有任何意义,“反战”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了”。老实说,看了我上面引用的作者的黑体字,后面的内容我就无心认真读了。一部两个小时的文艺片,夸度三十多年,还要冯小刚们交待那场战争的意义,否则就是宣染战争的残酷,就是反战,这还是电影吗?作为那个时代的军人,或者说年轻军人,战争发生了,积极参战,勇敢战斗,就是英雄!一定要讲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吗?那是政府的事!中央政府发动这场战争,就有他的理由,意义!再说就是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不是还有很多学者在争论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吗?要求冯小刚讲明战争的意义,才能拍战争场面,是不是很荒唐?刘峰在遇伏受伤后,拒不下火线,独自看护烈士遗体,就是一个大写的英雄!我在写作《犁与剑》时,就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一场小规模战斗后,部队撤出战斗,营长发现有一名牺牲战士遗体留在山上,又组织攻击,抢回遗体。负责背遗体的战士就在惠州,我常见到,他至今都没后悔过!所以,我看芳华,没有看到反战,只看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