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篇已经在脑子里盘桓许久但迟迟没有下笔的文章。从五一到母亲节,想了与教育有关的两三事。
一、知识改变命运
母亲节当天,爸爸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段长长的文字,怀念他的母亲,我素未谋面的奶奶。
奶奶的故事听爸爸说过几次,像这样在儿女面前这样坦露自己的脆弱和对奶奶的思念,是第一次,也不免让人心疼。
可以说,我从未见过的这位奶奶,改变了爸爸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
我的老家在农村,即使在我小的时候,那里人均教育水平也并不高。更别说父亲小的时候,村子里识字的人都没有几个。爷爷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性格木讷不善言辞,除了在生产队里干活,回到家最爱的就是喝酒。
我听说奶奶原是县城里大户人家的孩子,知书达礼,做的一手好女工。因“成分不好”不得不嫁给身为农民的爷爷,而嫁过来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时不时遭受宗祠里某些人的刁难,甚至无端被打,而老实无用的爷爷并不能保护到她。奶奶一生勤俭,在邻里间有口皆碑,孕育了几个儿女,最后因难产而撒手人寰。
她离开的时候,爸爸只有9岁,我的叔叔只有3岁。
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就给我讲过奶奶的故事。
是奶奶坚持要让孩子们上学。她把6岁大的父亲送进了学校,父亲不愿意去,她就拿着扁担将父亲赶进教室里;有时放学回到家,奶奶会偷偷拿出藏好的米饭给爸爸吃,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碗米饭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每年秋天都会提前给孩子们织毛衣,毛衣小了又改改了又穿。
即使奶奶疼爱父亲,但父亲挨的教训并不少。调皮捣蛋的父亲偷摘过别人田里的东西、把炮仗扔进别人院子、把别的孩子打得哇哇大哭,这样的坏事没少干,被奶奶知道了少不了狠狠教训一顿。
奶奶对父亲的期望是好好读书,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年幼的父亲那时并不懂这意味着什么。直到奶奶离去。
爷爷不让父亲读书了,宁可多喝2两酒,也不愿意再掏一分钱学费。父亲只好自己想办法,捉鱼、到野外扒草捆了卖钱……供自己上学。也许是直到那时候,好好读书发奋图强的种子才真正种进了父亲的心里。
后来父亲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并且开始供叔叔上学,让他也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
承袭了奶奶的意志,父亲早早就将我们送入了学堂。偶尔回到老家,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环境,身边总少不人向父亲说嘴“女孩子读什么书”、“女孩子学到中学差不多了不用再浪费这个钱了”,但父亲始终不为所动,他说只要我的孩子愿意学考得上,无论男女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上学。
上学并没有让我们大富大贵,我们家族也并没有因此光宗耀祖,但是却让我们摆脱愚昧,走出了家乡,走向了更广阔的视野。
二、教育塑造品质
不敢说自己是多么优秀高尚的人,但如果我身上有那么一点点的良好品质,大部分来自我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的母亲是个勤俭持家的女人。虽然父母都是老师,可那个时候教师的待遇并不好,两口子一个月微薄的收入不仅要支撑一个家庭日常花销、供我们读书,还要供我叔叔读师范。
下班以后,喂鸡种菜,一样不落。那时小小的我常常笨拙地跟在他们身后到菜园里去,遇到水沟(那会在我眼里是非常大非常深的水沟),妈妈一把把我拎起来,轻轻松松把我带过去,他们挑水施肥,我就在一边看着或自顾自地数菜玩观察菜青虫。
日子很辛苦,妈妈身体很不好。有时候免不了要抱怨几句,钱花得真快或是日子太不容易之类,回顾身边,多的是过得比我们好的人。即使如此,她从来都不艳羡他人,也不开口求人。
她总说,做人要有志气,凡事要靠自己,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势就谄媚,也不能因为别人穷苦落魄就看低他人。
妈妈教我的第一课,是自强自立,同时不能嫌贫爱富,拜高踩低。
家里条件不好,比起其他小朋友不重样的洋装,我们一年只有两次添置新衣裳的机会,一次是过年,另一次,是六一儿童节,至于我妈妈,更不舍得买衣服,我记忆中她有两套套装,从我上幼儿园穿到了我上中学。
虽然新衣服不多,但妈妈总是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她总说,衣服新旧不打紧,人要干净整洁有素质,比什么都强。她要求我们讲卫生讲礼貌,去别人家里要守规矩,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给的东西。街坊邻里也格外关照我们。
妈妈教我的第二课,是内在修养更重要。
当然,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矛盾和争吵,即使我爱父母,但小的时候并不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我一直以为所有人的家长都是这样的。
直到我回到老家,同学来我家玩,看到我的父亲竟然会陪同我们聊天、我的母亲竟然和我们一起下棋打成一片,都表示羡慕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们有多难得。
他们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个爱字,但我知道了他们给了童年的我最好的爱,就是陪伴。爱并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当你愿意为一个人花上时间、精力和心血的时候,那才叫做爱。
因为爱与接纳,即使我们家穷,即使我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漂亮的脸蛋,即使我并没有特别的出众,但我很少自卑,反而总有些话带着“盲目”的自信。
母亲教给我的第三课,是我长大后才懂得的,爱和欣赏才能给孩子带来自信,而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人无论贫穷富有,都能比别人更从容一些。
三、自我教育才可能在成年后继续成长
离开了家离开了校园,仿佛就少了什么“学习”的渠道和方法。我好像已经长大到足以自己面对这个世界,却又十分迷茫。有些事情,在父母处得不到答案,校园里也从没有教过。
就这么跌跌撞撞,吃了不少亏也受了一些苦。很无助,不知要向谁倾诉找谁帮忙。痛过之后发现一切根源都在自己,如果我总把目光放在外面的世界,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向内看,才发现原来自己原来仍然无知,仍然幼稚,心智并不成熟。
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接纳自我?如何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自己到底是想要什么?
都是在一次次挫折中去寻找答案。
自我教育意味着,从学习的方向、学习成长的方法和路径、结果的评估,都得自己来,再没有人告诉你,你该这样该那样。
当内心有了疑惑、或遭遇了让人不解困惑的事情、或外界对我们提出什么样要求,都需要自己动用一切方法和资源去了解学习。边学边借鉴他人的经验边调整,最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我开始主动进行学习的时候,我发现效率比原来要高得多。
一旦确认要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就开始搜索相关信息,阅读相关书籍,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或反思。真正做到了学习到实践的闭环。
曾经在一个英语学习群里,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小伙伴说,他最佩服的就是已经工作的80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学得特别快。当时我们几个“老家伙”苦笑着回应,正是因为没有时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才格外珍惜并且会寻找更有效的学习计划。
自我教育比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厉害的地方在于这一切完完全全来自于内在动机,没有比自己强烈地想要更能推动我们行动。
所以如果仍处于十分迷茫或困惑,千万不要呆在原地不动,去为你的问题寻找答案。也许人生会就此不同。
四、你愿意为子女教育付出什么?
其实,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常常是被“教育”那个,仿佛再经历了一次童年,看见了他,看见了曾经的父母,也看见了自己。
亲子教育是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但除了和朋友家人,我不太愿意公开聊这个话题。很多时候人们太焦虑了,几次公开的讨论让我明白,我说的话,可能他们不仅不以为然,还要说我装腔作势。如同小时候被质疑是不是在家里偷偷努力一样,现在也常常被怀疑是不是偷偷给孩子上补习班。
我拥有快乐的童年,也希望让孩子能像我一般自在长大。
当然不是没有焦虑过,不是没有自责过自己是不是不称职,也不是没有失控发脾气的时候。可冷静下来又忍不住问自己,对我而言,孩子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答案是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有幸福和独立。
那什么是能让他身心健康和幸福的?我又愿意为了他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付出什么?
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觉得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需要付出的金钱,有的人觉得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技能,最需要付出的是金钱和精力。
我觉得最需要付出的,是时间、理解和耐心。
我愿意在特定的时间把手机放下,全心全意看着他,陪他玩耍听他说无厘头的笑话,就像我的父母曾经对我做的那样,因为我知道我内心的自洽就来自曾经母亲对我的接纳和欣赏。
我愿意花时间耐心培养他好的学习习惯,了解他学习的心情,而不是考了多少分。哪怕这个过程中问题进两步退三步,今天是主动学习的小天使,明天是对着作业嗷嗷叫的小坏蛋。我知道这个过程可能要花上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性,允许他生一会儿气,也允许自己偶尔控制不住地生一会儿气,生气过后,再来。
我愿意听他说学校里的每一小件小事,我的童年也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那时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也愿意好好回答他的问题,和他讨论为什么小鸟会飞为什么纸飞机会回旋回来为什么人们对袁隆平的离去那么伤心。
有些人在平时里对待孩子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并不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觉得孩子还小没有独立的思想,动不动就以听话来要求,可一到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又觉得他“都这么大了”怎么什么都不会,仿佛他生来就该懂得,仿佛他是一个大人而不是平时自己口中的“小孩子懂什么”。
这不是自相矛盾大型双标现场吗?
他谁也不属于,他只是他自己,他现在还做不好,只是因为他还小,需要时间来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是第一次陪伴一个生命成长,从新手到一个还算合格的父母,也需要时间。
这个时间,我们可愿意给?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被摇动过,被推动过,被唤醒了,也乐意再和另一棵树、另一朵云、另一个灵魂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