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篇讲完了故事,本文接着讲人物。
3、人物:
1)一般来说,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是推动情节的必要载体之一。小说本质就是揭示人性发展变化的一种体裁。它来自于小说家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即人类看待自己的方式。
小说的基础是事实加上或者减去一个未知数,这个未知数总会改变事实的效果,甚至将其整个改头换面。
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分别契合历史和小说。一个人身上所有能观察到的东西--亦即他的行为己通过行为能够推知的精神状况--属于历史的范畴,他的幻想或浪漫的一面“那些纯粹的激情,亦即梦想、欢愉、哀伤以及不便或羞于启齿的内省”,表现这一面的人性就是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历史家记录,小说家则创造。
人类生活的五大事实:生、吃、睡、爱和死。
生与这个世界的真人相比,更像是一个包裹。死最常被小说家借用,食物在小说中大多是社交功能。睡眠是梦和现实的联结或随意拼贴。爱在小说中位置举足轻重。小说负责创造幻觉。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是两个具有亲缘关系的物种,虚构的人比其表亲更难捉摸。他是由成千上万个各不相同的小说家的头脑孕育的,这些小说家构思的方法各有千秋甚至相互抵牾,所以没办法归纳总结。“如果上帝能给我们讲讲宇宙的故事,那宇宙也就变成了一部小说了。”
小说中的人物必须跟小说的其他各个方面契合无间。小说是一件艺术品,有其自身的创作规律,跟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两码事。小说中人的人物写得是否真实取决于它是否符合这些创作规律。当小说家对这个人物的一切无不了如指掌时,这个人物就是真实的。
小说比历史更加真实,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事实,我们每个人凭自己的经验都明白,毕竟还有比事实更加重要的的东西。小说的人物表现的是一个更易于理解因此也就更易于驾驭的人种,他们使我们自我感觉既聪明睿智又富有力量。
2)人物跟情节、道德、跟其他人物及整体气氛的关系。
小说家真是有一大堆异常混杂不清的配料需要处理。他解决此种麻烦的策略一是采用不同类型的人物,一则是与叙事角度有关。
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也即十七世纪的所谓“气质类型”,有时称为类型人物,有时叫漫画人物。他们的优点是极其容易辨识,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他们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可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
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匹敌,而且喜剧性的扁平人物最能讨巧。严肃或者悲剧性的扁平人物往往惹人厌烦。扁平人物诉诸的是我们的幽默感和适度心,圆形人物激发的则是我们所拥有的所有其他情感。
3)讲故事可以采用的视角。
说到小说的技巧,最关键最复杂的方法问题就是视角的问题--也就是叙述者决定跟故事采取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
小说家可以从外部描述人物,作为不偏不倚或是有所偏袒的旁观者;小说家也自认全知全能从内部描写他们;或者他还可以采用某一人物的视角,假装对其他人物的动机毫不知情;再或者他还可以采取介于这些视角之间的某种态度。
最最关键之处作者认为是如何让读者信以为真。对人物的成功创造是最主要的。写作只要效果好,小说家尽可随时转换他的视角。这种扩展和缩小认知范围的能力(视角的转换正是扩展或缩小的征兆),这种可以自由决定彰显什么、隐藏什么的权利,正是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正好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对应起来。
作者是否该对读者推心置腹、妄充知己,将人物的一切向他和盘托出?答案是最好不要。通常会降低读者热情,导致读者心智和情感松弛,更糟的会显得滑稽可笑。
不过对读者推心置腹带他去认识你小说中创造的那个世界则另当别论。像哈代和康拉德那样,跟自己的人物拉开一定距离,却把他所人物的一定环境下的人生真相概括出来,这没什么危险。真正有害的是将某个特定的人物兜底儿亮给读者。
感觉这像谈恋爱,你最好永远保持那么一点神秘。
情节及其他下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