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已指向下午一点了,我却没有丝毫饥饿感。
一学生问:“老师,你怎么还不吃饭啊?”
我:“现在不饿,今天不吃中饭了。”
学生抬高了嗓门:“那可不行,我妈说一定得按时吃饭,到了点不吃饭会得胃病的。”当时一点我还要接着上课,于是没能跟他探讨这个问题。
现在想来,可不是嘛,“按时吃饭,如果做不到就会得所谓的胃病之类的毛病”此种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不知道者微乎其微吧。足见科普或媒体抑或跟风传播的功效不可谓不大。
《黄帝内经》云:“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我们来设想一下:早餐你吃得过多或吃得较晚,到了午时,也即人们常说的该吃午饭的时候了,你的胃这个仓库里还堆放着东西,还没有将这些食物消化吸收掉,若此时又进食,岂不是加重了胃的负担,长此以往,恐怕这样才是得所谓胃病的原因罢。
《黄帝内经》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生,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可见,胃在人体内犹如一个临时的中转容器,并且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当它里面放空了,才能适时装入新的东西。所以说吃饭的最佳时机是饭前肠鸣。下一餐要吃饭时,你的肚子开始拉二胡了,此时就餐正是雪中送炭。
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大一部分人,往往是反正到了吃饭的点,不管自己的肚子叫不叫,先吃了再说。更不用说很多人特别是学生党嘴巴一刻不得闲。这是很多同学跟我说,我从未有过肚子叫的感觉。呜呼,你的胃已默默哭泣良久,无奈你只顾你的嘴巴。
俗话说:“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吃进去的食物,其实相当于能源,我们吃饭的目的无非是把它转变为能量,可是你曾想过,要把能源转变成能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最终很可能“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这就是平时吃得过饱自然会昏昏欲睡,学生吃饭后学习效率严重下降的原因所在。
生活中除了按时吃饭,还有诸如“孩子到了几岁就得身高多少厘米,如不然孩子必须得补钙、喝牛奶等等,弄得孩子遭罪,家长心累”的问题。其实我们只需静下心来,类比按时吃饭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个体存在差异,五个手指头都不一样长,每个孩子长高的黄金时期当然也不一样,正如每种花的绽放时间不是同步的。
还有早几年专家大肆宣扬,盛极一时的“一天一个人要喝八杯水”的理论,读者自己脑补一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砖家叫兽鼓吹,媒体煽动,最为关键的怕是民众人云亦云跟风从众的心理在作祟。
当太阳当空照的时候,你还沉浸在昨日的天气预报——明日有雨,出门请带伞。为此还纠结个半天要不要打开伞来防雨,我还能说什么呢?就如你的脚穿40码的鞋正好,你非得听信“××书上说我这种脚型38码最适合“,尽管你已感觉到你的脚很不舒服了,但你还是选择38码。我只能无语。殊不知当下你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论语·乡党篇》里有说:“不时,不食。”此处之“时”应作“时机”讲,看来夫子也早已告诉后人正确的吃饭时机——不饿不食。
有同学说,就像吃饭我从未有过“饭前肠鸣”的感觉,看来是你的感觉出了问题,对于这样的人,恢复你的正常知觉才是头等大事。这不是本文所阐述的内容,笔者会适时在另外的文章讲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