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到这个题目,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或者是东晋著名女诗人谢道韫。然而,在中国文坛上真正的咏絮高手却不是她们,而是苏东坡。苏东坡的《水龙吟·咏杨花》,历来为文人所称道。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言道:“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那么,究竟这两首词怎样唱和的呢?我们不妨深刻探究一下。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学界大多数人以为是写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质夫离京出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也就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两人书信来往,诗词唱和时所写。
章质夫原词
水龙吟·杨花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 正堤上、杨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赏析
这首词上阕开门见山,入手擒题,直接写春末时,百花残落,杨花到处随风飘荡的景象,并借用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巧妙地表达了相同的寓意。在杨花飘荡的过程中,则是先由“堤上”至“青林”;再由“青林”至“深院”;然后再由“深院”而“傍珠帘”。用“傍珠帘散漫”句,自然地引出下阕的“兰帐玉人睡觉”句,以及杨花飞入室内的情景,层层推进,条理清晰。最后“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的词句,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伤之情。这其中既包含伤春之情,离京后的飘荡之情,还有点不得志之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总的来说这首词,在写景、抒情、达意方面表现地中规中矩,真称得上是一首上好的作品。
东坡和韵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这首词苏轼开始就抓住杨花的本质“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通常“杨花”被称作“柳絮”,很少有人把它当花来看待,更别说是欣赏了。因此,也就没人关心它的坠落、飘荡等状况。杨花的这些特质,不正是词人被贬黄州时的写照吗?第二句反其道用之,将章质夫原词中的“全无才思”,改为“无情有思”,妙手回天。第三、四两句承接前面的“无情有思”更为奇妙。既然是“有思”,苏轼便用拟人的手法,将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中闺中少妇的形象与杨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杨花具有了一种人格化之美。下阙第一句照应上阕第一句,人们只关心“落红难坠”,丝毫不关心“此花飞尽”。第二句写出风雨过后杨花的悲惨命运,只落得“一池萍碎”。第三句借用唐代诗人徐凝写《忆扬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将月光三分之法,将春色也做三分,“二分尘土”,呼应“抛家傍路”,“一分流水”呼应“一池萍碎”。最后一句也有人断句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感情和主题全面升华。将“杨花”的命运、痛苦与贬谪黄州的词人自己,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混然天成,不愧为绝世佳作。细思量,仅管苏轼天纵奇才,文笔高绝,若不经历“乌台诗案”,不被贬谪黄州,不经历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和痛苦,很难体会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就写不出如此的有深度的作品。
区别
两首词最大的区别为,章质夫借“杨花”抒情、达意。而东坡更是直接将“杨花”转换成了同病相怜的自己,并使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如此则境界的高下立判。因此,王国维大师才有“和韵而似原唱,原唱而似和韵”的论断。这样的咏絮才,千古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