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芝兰
影片中毛岸英共出现于三个场景中。
第一次:朝鲜处于危难中向中国求救,毛主席在白天召开商议后,毛主席与彭德怀司令又夜间相谈,二人不谋而合——支援朝鲜。从毛岸英现在门外等待彭德怀元帅时我就感觉他是一个关心时政的人。接着引领彭元帅进屋会见毛主席,有礼貌的退出,并安心站在门外等待彭元帅。此时就可以看出毛岸英已经了解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并做出了决定。彭元帅并未认同他想要参战的想法,并告知原由:主席只剩你一个失而复得的儿子!面对彭元帅的义正言辞,毛岸英只说了句:寻常百姓家孩子一令即起,我又为何去不得?!此时毛主席从院中走出同意了毛岸英的随军出征。毛岸英一片欣喜。
第二次:毛岸英为伍千里等人分发新棉衣并告知伍千里他们需要立即执行志愿者任务,嘴里还吃着馒头的伍千里二话不说,振臂一呼,所有战士大声呼应。此时的毛岸英折服于战士们的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因为他深知战士们完成上次任务时的身单衣薄,饥寒交迫。可就算如此,面对命令,二话不说,毅然前往。这给了毛岸英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我想此时的岸英内心的潜台词就是我也要做这样的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三次:敌军发现我方电台之后果断出击,使得我方根据地被迫转移。已经走到防空洞门口的毛岸英又折返于炮弹纷飞的房屋中,嘴里说着:我们的大型指挥图本来就不多,我要把那张取回来!没想到这就成为了最后一次出现,再见时已无迹可循。
感受:第一次听毛岸英这个名字是去年听五年级老师的课,当时就被毛主席的精神所感动。可那时也不知当时的背景竟是如此感人与心酸,这次有幸看到影片,高精准的还原,甚是震撼。被朝鲜志愿者感动,被毛岸英感动,更为毛主席为我们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种种所感动。我想,毛主席也是将中国的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才能有如此的付出。这也是我们朝鲜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也是我们新中国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附:五年级部编版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的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主席,”秘书走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