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看轻松诙谐的都市小说的人来说,几乎从来没有尝试过看贾平凹老师的作品,总觉得过于原始,难以咀嚼。然而某天有个美女闺蜜告诉我说她买了贾平凹所出的每一本书,我抱着好奇心态看了《老生》,感悟良多。随后,在某次逛书店的时候,随便抽了一本贾老的作品,就是这本《高兴》。
读《高兴》的过程远不如其他书顺利,直到读到第110页的时候,我都一度认为这是我读过的最没意思的小说—乡土、粗暴、满书都是扑面而来的灰尘气息。。。。。。本着强迫自己读完的处女座精神,每天坚持看五页(黑线脸)。然后,我发现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就是这个下雨天,就是眼前这个女人,她给我上了一课。韩大宝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坏人,杏胡的这一课却交给了我如何生活下去的法宝。虽然她不是文化人,她也没有意识到她的话那么富于哲理,而我之所以在这个城市奋斗着,我靠的正是她教我的法宝。”所谓大道至简,文化程度不高的乡下务工人员悟出的一些人生哲理,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乡土,却是我们许多高知的都市人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想明白的。
“她是这样说的,自从她第一个男人死后,她曾经不想活了,觉得活得没意思,因上有老娘下有孩子,她把绳索挽了一个圈一头抛上屋梁时,她没有自杀。没有自杀就往下活,从那时起她就做起了计划:一年里她要重新找个男人结婚,二年里她要还清一半欠债。她就是这样定的,坚决要完成,结果她就招进来了朱宗,她和朱宗起早贪黑做豆腐,吊挂面卖,还清了一半欠债。等两年后,她又定计划:一年里还清所有的欠债,翻修上屋房。两年后果然又还清了所有的欠债,也翻修了上屋房。她从此吃了定计划的利,就再定计划,她的计划是一年后买一套家具,还要有存款,五年后把孩子供养上大学,十年后把旧院子盖楼房,二十年后在县城办个公司,三十年后公司办到西安。她知道三十年后她差不多快八十岁了,但她的计划年年重新修正和补充,甚至计划定到了一百二十岁。”杏胡把自己的命活成了顽强的杂草,杂草有杂草的活法,杂草不起眼,却占据了城里的每一个缝隙,在这个城市里生根发芽,延续生命。杂草的活法,是许多娇花不会的。可见文化和出身的高低,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领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定计划,完成计划,不半途而废,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哲理也可来自于穿衣吃饭。想到这里,我也默默地定了个五年计划,并细分到每年需要做什么,再根据上一年计划完成情况对下一年计划做调整。
“五富把啤酒瓶子卖给了瘦猴,额外多赚了七元四角。五富拿出四元钱给我,我不要,他把四元钱往我口袋里塞,我不让他塞,把口袋都拉破了,我凶了脸,就是不要。
五富疑惑的看着我,说:那我给你买包纸烟去。”糙汉子也有细腻的情感,这几个书中出现的低层打工者,在面对兄弟和女人时,言行充斥着暴力和黄腔,但却真实坦然的让人动容。相较于他们之间的最原始的坦诚和信任,精明的现代人则更善于计算,每一盘交易中盘算各种博弈的最佳可能,综合各种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把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精确量化在一个最少的刻度上。。。。。。
我突然想起近几年我常见的一些男性,独自窜梭于高级写字楼,肤色干净,打着让头发看起来永远干不了的耿直的发蜡,浅色衬衫,最上面两个扣子一定要是开的,浅色暗花七分裤,舒适潮牌的鞋子,喷着浓淡适宜的香水,极具质感和潮气,给油腻的夏天带来一阵清爽。每逢此时,必赞叹做人当如此有品质。可是交往起来斤斤计较的气度,莫名让人浑身一抖。什么样的女子会与其共度一生呢?我猜度了许久。。。。。。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经济的路上,逐渐丢失了一些坦诚,一些包容,甚至丢失了很多关爱别人的能力。仿佛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甚至是精于相互算计的,才能配的上现代、配的上潮流、配得上大都市的。。。。。。
火爆中国的韩剧,一部又一部通过收视率的百分比变成了“神剧”,秒杀我大中华众多女性。周围的众好友通通开始厮杀抢夺欧巴老婆的冠名权。好奇心作祟,一一采访之:韩国欧巴比中国男人帅吗?没有,甚至有些不及我大中华高颜值路人!欧巴有为了心爱的女主自杀割腕轰轰烈烈表明心迹吗?也不一定有!欧巴比中国土豪有钱吗?也没有,至少不敢承诺他能承包鱼塘!so,那你们喜欢欧巴什么?答:喜欢欧巴多金却不炫耀,体贴又不强势,专情却不色情,付出还不讲回报,满足了大家或早或迟发育的少女心。
诚然,韩剧里的欧巴是一个团队共同打造出来的。从作家开始精心杜撰一个某些方面稍显不足但又具有完美人格的男人如何生活,然后是演员要具备适合角色的颜值以及精湛的演技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再接下来是导演开始调配众工种配合演员诠释剧本,还有摄影师巧妙捕捉最完美的画面和情绪,灯光师要把握打光的微妙角度以求精益求精。。。。。。一个型男的精彩人生自此在屏幕上开始演绎。如此包装,必出精品。韩国欧巴成了嫁人标杆,也成了韩国的吸金英雄。韩剧盛行证实了虽然现在的女子多不避讳金钱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面临特殊困难,大部分女孩子对于感情的追寻更加强烈。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读书笔记,由于见识的浅薄,窃以为,贾平凹在《高兴》里最能触动我的是通过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视角,阐述了“小人物”想要扎根大城市的各种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于城市和未来的迷茫。这些是书里那些“小人物”想不到,也像不通的。这些迷茫演化到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构成一个疑问句。正如现在论坛里讨论热烈的话题:为什么要去一线城市做金融民工?为什么年纪一到就要结婚生子?为什么要做房奴。。。。。。到底为什么呢?我想下一本书里可能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