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尾声游黄埔古港有感
趁着寒露前一天的徐徐秋风,我决定跟盆友来一次广州短途景点的打卡。也许是对广州这个城市仅存的西关文化和清末港口文明有莫大的兴趣,就选定了黄埔古港作为第一站。
今天人很多但丝毫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在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交通转换后到达了目的地。
下了车抵不住两边小吃摊档的诱惑,先要了两份钵仔糕、两份酸咸(类似潮汕的甘草水果)便直奔纪念馆—粤海第一关。
“哥德堡号”象征着古港码头昔日的鼎盛。除了瑞典的“哥德堡号”,黄埔古港还曾经停泊过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等等外国商船……不可不谓是国际贸易中心。
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对古船建造工艺的视频介绍以及硕大的哥德堡号模型。代表了曾经造船工艺最高峰的隔水密仓工艺、他们坚持造船时的制作工艺不使用现代机械,还原古法制作手艺。比如:
木材的切割定型大部分是人手操作;船上用到的上万颗铁钉是铁匠铺一锤一锤锻造出来的;将近2000平方米的风帆是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桅杆是用销钉和槽口将长长的木段连接,再用木楔固定;船体使用沥青包覆……
与“洪安围”沙洲隔江相望的是古码头,如今码头已重新修整,留下一只粤式鱼船仅供游客拍照。
透过最繁华的饮食馆巷道,过了黄埔纪念公园,绕过旁系的一条拱式石桥,映入眼帘的是村民的住宅。
从保存的古建筑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村落,透露着丝丝人文气息。
从晃亭梁公祠行到中正里仅仅隔了一条小巷,但是风格却各有长处。有意思的是在沿着青砖窄巷、古榕荷塘,一路走到底时,发现有一处宅院并无牌匾,仅在侧厝山墙的石梁上刻了侠拳庆国馆几个字。也许都是梁氏之后,不过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这个旁支也渐渐远走他乡,在外谋生,延续后代。行走在黄埔古村之中,穿梭于古朴的岭南民居中,花岗墙裙的硬山建筑,石枋上惟妙惟肖的石雕狮子,让人有时光穿梭之感。
除了游玩的地方,值得介绍的是一家名为“大笑姑婆”的煲仔饭店,份量很足,虽然煲仔饭没有在东莞吃过的好吃,也不够粒粒分明;来一口充满粤式口味的维他豆奶,伴着各类食材与米饭在口腔中碰撞的鲜味,真的忍不住讲一声“好抵食”。一番侃谈下来,才知道老板不仅钟意美食,是个音乐爱好者,也想过自己作曲。
令我最感动的是邻里街坊的互相帮衬,在店里吃饭的时候已临近傍晚,生意正是红火,时常有阿姨过来帮手招待客人,伴着用CD播放的老歌,让我感受到了与以往吃煲仔饭不一样的感受,在这可以全身心放松。
坐上电车重新回到“死亡三号线”时,城市的霓虹已经点亮了夜空。看着眼前现代都市的繁华模样,回想黄埔古村的古朴绵长,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注:参考文章搜狐《黄埔文化遗产》20世纪的人造出了18世纪的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