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不管是小编还是读者老爷们从小开始被灌输的就是“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牙牙学语时期,我们捧着书本背诵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长大之后,我们开始接触网络,也看到了更多歌颂母爱的故事和新闻,但“母亲是超人”这类的说法,真的该被推崇吗?
母亲的爱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将母爱神化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也给家长带来了压力。那些被要求成为“超人”的妈妈不得不开始为了孩子赴汤蹈火,把孩子视作一切。可是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爱只有成为“超人”才足够吗,“超人妈妈”为什么成为了“业界”标杆?在“超人妈妈”的爱之下,很多人成为了优秀的人,但其实也有一部分的孩子成长的并不快乐。这是不是说明那种“超人”似的母爱并没有那么美好?
在小编的眼里我妈从来都不是超人,她没有为了培养我日日夜夜操劳,和别的家庭来说我简直是放养的,对她来说只要我成为一个有想法,且有修养的人就足够了。但是我知道她对我的爱不比别人的妈妈少。
母亲经历痛苦,把我们生下来就足够我们感恩了,为什么还要要求她成为“超人”呢?不是只有如超人一样为了孩子无所不能才是真正的好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有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母爱不该被神化,因为她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每个普通的家庭里。
中国自古以来也留下了非常多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在我们的传统中“孝”非常的重要。从小我们的教育里就一直在强调母爱是多么的伟大,母爱之所以被神化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被一再的强调。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奇葩说》的优秀辩手詹青云给出了小编心中的完美解答。她认为“妈妈是超人”这句话不是在赞美任何人,而是在强调和神化母爱的本能。其实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可怕的不是少数人对于一个群体的思维定势。
而是当这少部分人变成社会的大多数的时候,这种思维定势就会变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母爱”的解答亦是如此。我觉得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义务。倘若整个社会都形成了“母亲就一定要无私奉献”的思维逻辑,那便是一种道德绑架。
如果我们过分地去强调一个身份的本能和义务,就会变相地忽略了其他的社会群体。我们赞扬母爱是正确的,但那些为了家庭辛苦付出的爸爸们又为何不是“超人“呢?
每一个个体对于“爱”的定义都不同,付出爱和感知爱的能力也不同。“妈妈”这个身份是特殊的,因为它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但我想,当这份责任被过分夸大后,不免会令一些未婚人士或新生妈妈感到担忧。“要是我照顾不好我的孩子怎么办?”“当妈妈真的这么难吗?”这种心理的出现,就是母爱过分被推崇导致的后果。
聊着这个话题,我又不禁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在我心里是最好的妈妈,也是一个需要我照顾的普通人。她在35岁的孕期高龄生下了我的妹妹,养大一个孩子都不容易,而她却辛苦地照顾着我们俩。
我觉得这句话也在侧面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带娃现状,那就是以母亲为主导,妈妈事无巨细全权包揽,从婴儿时期喂奶换尿片到牙牙学语以至到上学后照顾起居辅导功课,在孩子的成长中,妈妈无时不在,社会似乎把养育孩子的天平更多地倾向了女性,而弱化了了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责任。
前几天小编和一个姐姐聊天时她地抱怨丈夫把孩子的事情都推给她,她哪里做得不好还要被丈夫吐槽几句。这样的现状难怪不少人恐婚恐育了,“妈妈是超人”的背后更多的是丧偶式育儿的无可奈何。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关爱孩子的方式,而“妈妈是超人”像是一把枷锁,把责任都加在了妈妈肩膀上,希望以后不要再强调和神话母爱的本能,而导致父爱的缺失,父母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良性的育儿模式。
不过我从来没有喊过我的妈妈“超人”,因为我更爱喊她“宝贝妈妈”~不管我们该不该喊妈妈“超人”,我们每个人都该尊重母亲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毕竟对母亲而言,她们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更何况比起看到对话框里的一句“妈妈你是超人”,她们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