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生活状态很消极,只想静静的躺着:看书觉得手臂无力,吃饭觉得肚子不饿,做家务更是没有兴趣。我把这一现象归结为——我这一阶层的常态就该是散漫的,坚决否认这是懒惰。
这是一篇几天前就该写完的文章,一直拖延到今日,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将其写完。
按照《啼笑因缘》书名解释本书:男主人公(樊家树)的姻缘哭笑不得。为什么这样讲呢?男主人公樊家树身边有三个女人:喜欢的、备胎、不想娶的。事与愿违,最后他偏偏娶了那个不想娶的。也许婚姻就是如此,不要太理想化了。
本书是一本相对温和的书,即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犀利的语言揭露不堪的社会和丑陋的人性。即便如此,它也是很有魅力的:有些情节,作者只是告诉读者当事人是这样做的,并没有告诉读者当事人为什么这样做,这个时候就需要读者沉思了。本人就喜欢这种作品,觉得作品是“活”的。不过也有那么一丁点的遗憾——《啼笑因缘》续写得不太好。
《啼笑因缘》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十七年前后的首善之都,也就是公元1928年前后的北平。本书是以樊家树的爱情故事为轴心,讲述了北平人的生活状态及命运。
当时的中国人,思想刚被解放,西方思想又乘势而入。这就好比马上要被饿死的人,看见了鸡腿——贪婪,挥霍无度。樊家树正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樊家树是一个衣食无忧且家族有些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大少爷,也是一位大学生。那个时代,不是谁都有经济条件读大学的;即便有条件,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当大学生的。更多的小姐、少爷选择游走在交际场中,及时行乐,黑白颠倒那才是常态,而樊家树却是另类。
樊家树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尤其不与时代“同流合污”的个性,更是难得可贵。比如他说“从前我看到妇人一年要穿几百元的跳舞鞋子,我已经惊异了。今天我更看到一个女子(何丽娜),一年的插头花,要用一千多元,于是我笑以前的事少见多怪了。不知道再过一些时,我会看到比这更能花钱的妇女不能?或者今天的事,不久也是归入少见多怪之列了。”
他还特别善解人意。他说“大叔说的,怕不是正理。可是一个未曾读过书,而且又没经过贤父兄、贤师友指导过她,她(沈凤喜)哪里会明白这些大道理,我们也只好责人欲宽了。”沈凤喜给樊家树的伤害是忘恩负义后的背叛,一般人是无法释怀的。
除此之外,他善良,乐于助人。关大叔、沈凤喜就受过他的恩惠。当然樊家树的恩惠是纯洁的,否则也就不叫有恩了。但是关大叔和沈凤喜对恩惠的回报却是截然相反的:关大叔救了樊家树一命,沈凤喜忘恩负义。
樊家树善良、纯朴、有责任感,成熟、稳重、有担当。也许这都不重要,那么,如果他只有十七八岁呢!樊家树应该是每个人想活的样子吧!
樊家树喜欢的女人是沈凤喜,一个街头卖艺的女子。樊家树出钱,让她去读书,给了她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她的阶层与认知导致了她的命运走向悲剧,更是必然的结果。虽然她是以悲剧收场,但是她拥有过樊家树的爱,此生也是无憾的了。
沈凤喜疯癫以后,嘴里念着“我对不起樊大爷”“樊大爷来了吗?”可见她也是个有心人,只是被时代坑害了。当她真的看见樊大爷的那一刻,也就是她生命终结之时。樊家树在沈凤喜死时说的一句话是:“我害了你,我害了你,早知道如此,不如让你在先农坛唱一辈子大鼓啊!”如果沈凤喜唱一辈子大鼓,那么她和樊家树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就不会相恋。可见樊家树对沈凤喜是深情,是爱——爱不是占有,而是好好的活着。
沈凤喜为了荣华富贵背叛了樊家树,做了将军夫人。但是在她的墓碑上却刻着“樊家树未婚妻”。可见樊家树的胸怀,气度和多情。最后和樊家树相守一生的女人(何丽娜),应该就是爱他的多情吧。
何丽娜为了樊家树,改变了“花钱如粪土”的个性和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偿所愿,成为樊家树的知己。
本来,何丽娜是樊家树不想娶的人。但是,沈凤喜疯了,备胎关秀姑太仗义,一直在做媒人,就这样樊家树也就没得选了。
樊家树游走在三个女人的情意之间,有主动,有被动,有观望,阴差阳错,最后与他走到一起的,却是他最不想选的女人,但最适合他。这就是啼笑因缘吧!
很高兴将《啼笑因缘》后感写完了。
有人问:樊家树遇到冷清秋会怎样?我想:那是最完美的结合吧。